劉林睿(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或是問答式,或是教導式,或是故事情境式,通過簡明的語言敘述和情景描述,表達了孔子“內聖外王”的安身立命之道和尚德求仁的人生價值觀、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蘊含著孔子豐富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越來越多的“君子”。《論語》特別標出“君子”作為理想人格的典型,希望能通過培養越來越多的“君子”來補救“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世弊。無怪乎辜鴻銘老先生說:“孔子傳授的整個哲學和道德體係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君子之道’”。(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頁。)
“君子”一詞在《論語》之前已見,固見於《詩經》、《左傳》以下的先秦典籍,指有地位的人、貴族,主要是基於身份和社會地位而言,可以說是身份君子。在《論語》中,“君子”一詞的含義進一步豐富,具有雙重含義:一是身份君子,有貴族身份,但不一定有德行學問,比如“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論語·先進》,以下隻注篇名),“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二是道德君子,不一定有貴族身份,但通過學習,具有德行學問,非貴族的知識分子可以成就為道德君子,比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裏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這是“君子”這一概念在《論語》中最主要的用法,富有道德內涵。
《論語》開篇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在我們麵前樹起了一個寬厚的君子的形象。在《論語》中,“君子”是孔子(及弟子和時人)談論最多的概念之一。全書(《魯論語》二十篇,以朱熹的《論語集注》為據)中,論及“君子”107次,勾勒了“君子”特定的形象。當然,《論語》全篇都主要在教導或引導孔門弟子及時人學習修行成為君子,或通過正麵的敘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或通過反麵的警示,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或通過與小人的比對,來刻畫勾勒群子的形象。其中,在《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常常是一起出現的,全篇有19處對出。通過比對,君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而突出。因此,《論語》中對“君子”形象的刻畫不僅僅限於這107次,還有很多論及“君子”的句子成了流傳至今的名言名句,激勵著眾多中國知識分子修己安身,畢生追求。
一、“君子”以仁為本,禮義約之
(一)“君子”以仁為本。
“仁”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比“君子”還多,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也是成就君子的根本所在。“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裏仁》),君子一刻都不能離開“仁”,無論何時,哪怕是倉促匆忙、顛沛流離之時也要與“仁”同在。
第一,仁的具體內容。
什麼是仁?孝悌、愛人、寬惠、誠信,等等,都可以說是仁。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
這裏,孔子借回答弟子子張問仁的時機解說了仁的具體內容。個人自身的修養及與他人相處時,能實現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可以說做到了仁,也說明了“仁”主要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倫理規範的概念,是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稱。
怎樣可以做到仁呢?這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第二,孝悌為仁之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論語》中開宗明義: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出發點。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為仁,要為仁,必須從孝悌這個根本點出發,專心致力於此根本之事,做好了根本的事情,才能做到“仁”,才能得“道”,才能修身成為君子。“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學而》)。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孝悌,就是有了為仁的基礎,很少會違仁而犯上作亂。這是從家族血緣親情出發放大到社會、國家的思維進路。抓住這個出發點,就可能實現仁的養成和體認,就可能使整個國家充溢著似血緣親情般的仁愛精神。這是孔子理想的設計。這種設計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就是今天,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第三,忠恕為仁之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學而》)也就是說,為他人做事,無論是誰,都要盡心盡意。忠本來是與人交往的事人之道,或者是事君之道。孔子說“孝慈作忠”(《為政》),是認為做好了家庭宗族孝悌這個基本點,懂得了孝慈,將對家族親人孝慈的心情移至事君中來,就可以“事君以忠”(《八佾》)。可見,孔子是將對家庭中的孝外推擴張至事人、事君上來,這是“移孝作忠”。在孔子看來,要經常想到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以己所欲而想到他人所欲。這便是忠道。另一方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裏說的正是恕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裏仁》)。忠恕之道是家國同構社會框架下的必然選擇。在這種選擇中,孝悌發揮著基點的作用,經由忠恕之道,放大到整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