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1)

蚱蟬:

分布區域:

東北、內蒙古、廣東、廣西、雲南、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四川。

昆蟲生活史:

生活史為不完全變態。約4-5年一代,以若蟲和卵越冬,幼蟲一生在土中,若蟲老熟後在黃昏及夜間鑽出土表,上樹蛻皮羽化。

成蟲於6月末開始羽化,壽命長約60~70天,7月下旬開始產卵,8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產卵多在4~5米粗的枝梢上。卵孔縱斜排列,較整齊,但少數的彎曲或螺旋狀排列,卵孔有卵6~8粒。

昆蟲檔案:

蚱蟬又名黑蟬、知了。由於蚱蟬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又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所以我國許多地區都有食用蚱蟬及其若蟲的習俗。現在市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但僅靠野生資源,供求矛盾無法解決,因此人工養殖蚱蟬前景廣闊。

卵:

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2.5毫米,寬0.3~0.5毫米;乳白色,有光澤。卵期長達10個月左右。

若蟲:

幼齡幼蟲身體多為白色或黃白色,很柔軟,額顯著,膨大,觸角及口吻發達,前胸背很大,無複眼,在複眼部位上有一單眼,前足脛節適於掘土,老齡幼蟲身體較堅硬,黃褐色,腹部縮小,翅芽非常發達,前胸背縮小,中胸背變大,自頭頂至後胸背中央,有一脫皮線,為羽化成蟲時的開裂線。

頭部:

頭部橫寬,中央向下凹陷,顏麵頂端及側緣淡黃褐色。

複眼1對,大而橫寬,呈淡黃褐色。

腹部:

雄性腹部第1、2節有鳴器,雌性無鳴器,有聽器,複瓣很不發達,產卵器顯著而發達。

中胸背板寬大,中央有黃褐色“X”形隆起。

前後翅透明。

龍眼雞:

分布區域湖南、福建、廣東、香港、廣西、雲南等。

昆蟲生活史:

生活史為不完全變態。龍眼雞每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冬。每年3月開始活動,分散在寄主枝幹上刺吸取食,直至5月始交尾產卵,卵塊多產於離地麵1.5~2米的主幹或主枝,通常每次僅產一卵塊,有卵60~100粒,卵期20~30天。6月卵陸續孵出若蟲,初孵若蟲有群集性,若蟲活潑,善跳躍,發生嚴重時蟲體密布於枝葉叢間。9月上中旬若蟲逐漸羽化。

昆蟲檔案:

龍眼雞,主要危害中國南方龍眼樹,除龍眼、荔枝外,也危害芒果、橄欖、柚子等,是熱帶、亞熱帶果園中常見的害蟲。無論成蟲、若蟲均吸食寄主枝幹汁液,使枝條幹枯、樹勢衰弱,其排泄物還可誘發煤煙病。

卵:

圓桶形,白色,長2.5~2.6毫米,近孵化時灰黑色,常60~100餘粒聚集成長方形的卵塊,並覆蓋有白色蠟粉。

若蟲:

初齡若蟲體長4.2毫米,酒瓶狀,黑色,頭部略呈長方形。

頭部:

頭部額區延伸似象鼻,頭背麵褐赭色,微帶有綠色光澤;頭上有向前上方彎曲的圓錐形突起。

胸部:

胸部褐赭色,前胸背板中間有2個深凹的小坑,中胸背板前方有4個錐形的黑褐色斑。腹背槁黃色黃色,腹麵黑褐色,各節後緣為黃色狹帶,腹末肛管黑褐色。

翅:

前翅底色煙褐色,脈紋網狀呈綠色並鑲有黃邊,使全翅呈現墨綠至黃綠色,散布多個圓或方形的黃色斑點,十分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