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行者可認識道祖鴻鈞?”越想越心滲的觀世音為了得到答案,隻能向眼前口氣誇天的王皓義進一步驗證到。
“鴻鈞?不就是這天道嗎?怎麼不認識呢?隻是他不認識我罷了。那個觀音大士你的問題是不是太多了!”王皓義聽到觀音向他問認不認識鴻鈞,到沒沒有多少在意,隻是對這個問題很多的觀世音有點不耐煩,觀世音的問話使他聯想到了現實世界中周星星大話西遊中那個特別哆嗦隻會唱一曲你寂寞嗎的唐僧。
想到唐僧的哆嗦,在看看眼前這個觀世音煩人的問題,王皓義心裏就是一陣莫名的怒火。
恩,確切的形容就是,很欠扁吧!
這一切隻是因為王皓義曾經在很多地方學到,並且明白了佛的本質。他深深的明白了佛教的宗旨雖然是救苦救難沒錯,但是他們提倡的是怎麼做的?
他們講究的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佛教的這種做法明明就是叫普通人,逆來順受,放棄抵抗,這隻是一種精神安慰。這比之啊Q的思想還有之不如。說透了佛教思想其實原來印度國家舊時封建種姓思想的變種,隻是被人修加改變,變的具有了迷惑性。魅惑大千眾生,也正是因為如此,看看那些的曆代統治者們,才會大力的宣傳發揚佛教,以求達到愚民政策呢?更好的統治人民。
恰恰儒家的道義也是這樣,於是乎佛家與儒家雙雙都被曆代統治者接受並加以宣傳利用。
慢慢千年的累積,百姓們終於變成了曆代的君主們想要的那種心態,可是同時有那種懦弱心態的人也不僅僅的出現在了百姓的身上,就連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實權的人們身上,他們的懦弱也代表了整個華夏的懦弱,所謂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個道理。
華夏的百年屈辱史就是很好的證明。正因為如此王皓義才對佛教特別的不順。
“呃!確實是小僧多嘴了!”明顯感覺到王皓義恐怖實力的觀世音明顯不敢在王皓義麵前造次,恭敬的道。
“那就這樣了吧!我還在這裏有事,沒事的話!觀音大士就不要叨擾在下了。”王皓義站在半空中冷冷的對觀世音說道。
“呃……”觀世音何嚐碰到過如此蠻不講理的人對於王皓義的逐客令直接就是無言以對。
“嗯?大士還有什麼事情嗎?”王皓義看著觀世音沒有絲毫離去的意思奇怪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