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用鏡頭講美食故事(4)(1 / 1)

23、《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用鏡頭講美食故事(4)

2014跟著舌尖吃出健康

慰藉心靈的才最美味

除了紀錄片,陳曉卿還有個重要標簽——“吃貨”。他透露,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個“好吃”的人。“7歲時,我就背著父母,用自己采的枸杞葉子焯一下,拌涼菜。後來上大學,每月也能從15塊錢生活費中,努力擠出兩塊錢打牙祭。”他在吃上,還有強烈的好奇心,到了雲南,就著螞蟻、白糖和牛胃液拌出來的傣族撒撇,他都能麵不改色地品嚐一番。

陳曉卿不僅愛吃美食,還愛搜索美食,把美食分享給朋友們。在京城文化圈有一則傳說:在北京六環以內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時,隻要把地址發給陳導,不出5分鍾,一條餐館推薦短信就會來到身邊。雖有幾分演義性質,但足可見陳曉卿在朋友中的“吃貨”地位。

不過,在陳曉卿看來,最好吃的食物,還是能讓心靈得到慰藉的食物。“比如下班之後路邊遇到的一家小店,又比如承載了我到北京後記憶的那家朝鮮冷麵館。不過,要說最至高無上的美味,還當屬媽媽做的飯菜。”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國》貫穿始終的理念。

陳曉卿不喜歡那些在飯局上教別人先吃什麼、後吃什麼、該怎麼吃才不會“吃錯”的所謂“美食家”:“真正的講究,說穿了就是沒那麼多講究,達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滿足就好。有些美食家在飯局上特別喜歡教別人,這很矯情。”在他看來,美食很多時候隻跟個人的味覺、嗅覺有關,“是很私密”。而飯局,更多是吃“人”,“跟美食本身沒多大關係。”

說到自己心中的美食家,他則稱夠上標準的很少,“不僅要見識多,味覺敏銳,有好奇心;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流暢的表達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懷。”在他看來,自梁實秋、陸文夫和汪曾祺死後,國內這種人就沒有了。“大多人對食物本身的了解還是太少,對食物的源流理解得也不夠深入,以為把原料搞明白規矩弄清楚就可以寫就一篇傳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