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時節》帶來四季分明的中國美食(1 / 1)

1、《時節》帶來四季分明的中國美食

2014跟著舌尖吃出健康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後,每周五晚上9點坐到電視機前,成為不少市民不約而同的選擇。 上周五,“舌尖2”第三集《時節》亮相,該集不再強調故事敘述,而是通過四季分明的中國各地美食,展示來自舌尖的味道。

此外,這集還通過台灣一個87歲漁民的嘴巴作出反思,提醒人們在尋找極致美食的同時,要有節製地對待自然。

《時節》帶來四季分明的中國美食

“舌尖2”的官方微博做出預告時稱,“如果說《腳步》是舌尖上的公路片,《心傳》是舌尖上的武俠片,那麼《時節》就是賀歲片。”同時提醒,《時節》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最集中的一集,將會有多種美味出鏡,並貼出“熱氣騰騰的劇照”與網友們互動。

《時節》從3月裏的黑龍江,用冰天雪地裏不凍的清澈溪水燉的鐵鍋燉魚開始,給人們帶來凍豆腐、木耳等美味;隨後,前往2000多公裏外的浙江臨安尋找春雷後的第一撥竹筍——雷筍,並端出油燜雷筍、多味筍幹等美食,隨後找到一座山頭隻出三四顆的黃泥拱竹筍,其口感細膩爽脆類似梨,不過這種食材的保質期隻能用分鍾計算,時間越長口感越差,當地人用黃泥拱與五花鹹肉清蒸7分鍾,做成隻有筍民自己才能享用的美味,這讓編導們不由感慨,“極致美食隻留給最勤勞的人。”

據了解,中國的“時節”囊括了農業文明的24節氣與72物候,《時節》從台灣蘭嶼島的飛魚到鄱陽湖邊的野菜,從北京上方山的香椿到浙江筍農們珍藏的黃泥拱,帶來四季分明的中國美食,包括香椿拌豆腐、雨前醃製桂花醬、江西的九層皮、千島湖的螺螄、開花的紫蘇炒青螺、台灣的清煮飛魚幹、新疆的瑪仁糖……

“3月回暖,播種南瓜、絲瓜,等待萌發成芽;4月蝴蝶化繭,砍取枝條,給山藥搭好支架。5月燕子築巢,準備秧苗,菜園等待施肥;夏種之後,玉米成熟,絲瓜、南瓜可以收獲;待到9、10月,播種藠頭,靜待來年生長。四季輪回,應季而作,應季而收,中國農民用祖先的經驗,獲得豐沛的回報。”“舌尖2”的解說詞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