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結語(1 / 1)

我曾在前文談到佛教學者討論實現“人間淨土”問題時的局限性,以印順導師為例說:

在理論上,印順導師極力論證佛教不應出離人世,而應實現人間淨土,對佛教之現代化影響深遠。然而,印老的研究,固極博瞻,但隻是佛教宗旨上的辯說,在教內看,甚具價值。但從我們非純佛教學者的角度看,則成就殊覺有限,因為他隻是在教理上確認了佛教應該入世、應不離世間覺、應實現人間淨土而已。由於他對“世學”並無深究,故除了這一方向上的提示外,不能談任

何具體之問題。究竟此人間淨土應為何種社會性質?宗教入世之後,世俗事務之處理,如何與佛教所追求之超越性解脫目標結合無礙?達致人間淨土之方法又如何?在人間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處理上,佛教又應以何種態度為之,始能創立人間淨土?這等問題,印老均乏析論。(《佛學義理與企業管理》,收入《人文與管理》,佛光大學,1996年)印老的局限,其實也就是近年來佛教界討論這個問題的局限。大家對於“人間佛教”這個方向大都是讚同的。對創建“人間淨土”之理想也深表期許。但講來講去,都是空說。不是將“世諦”和“聖諦”勉強比附一番,就是在宗旨、理想、精神、方向上繼續闡述。提倡人間佛教,對這個人間究竟能產生什麼邊緣性救濟功能之外的作用,實在少人探究。

因此,本文換個方式,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討論兩個問題:佛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作為一種非營利組織,其所能擔負之角色及功能為何?佛教教團在進行其非營利事業管理時,具體之成就與貢獻又何在?

在解說後麵這個問題時,本文一方麵借著區分營利與非營利兩種事業及其管理方式,來消解社會上對佛教團體進行“企業經營”的爭論,確定非營利組織管理的性質;另一方麵則就企業經營管理學遭受到非營利事業挑戰的狀況,來觀察佛教團體對非營利事業的經營方法與成果,如何帶動整體管理學的拓展。

用以解說問題的例子,當然選擇了佛光山教團。主觀上的原因,是由於我較熟悉這個教團。而這也是客觀上的理由,因為討論管理問題,非有深入其中之了解不可,目前隻有這個教團提供給我這種機會。同時,由客觀意義上看,佛光山既是目前佛教界最大的僧伽團體,其經營事業形態也最多,因此,它引起之相關爭論亦最激烈。例如佛教是否已世俗化?其經營是否為企業化?

企業化經營是否能創建人間淨土?佛教團體推行人間佛教,其教團是否即應采用企業管理?這類典型問題,都發生在佛光山這個案例中。

依本文的看法,宗教團體在當代受資本主義之影響,事實上大體已世俗化、市場化、資本化。不要說那些借機斂財的“不肖”佛教團體及人士了,佛教團體要推展活動時,就應該會發現它已不能用“寺廟”來進行了。寺廟社團法人化,歸給了世俗的信徒與管理委員會。故佛教推展活動,往往須另行成立基金會。

而基金會即是將教團財團化的形態。因此世俗化與資本化,是現代社會由體質上對佛教團體的改造,在這個大格局大環境中,很少佛教團體可以擺脫出來。

但業已資本化的佛教團體,仍然可以有些非追求資本累積的作為,而這些作為又可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調節、批判,甚或導引的作用。這就是本文所說的非營利事業經營管理。過去佛教團體在這方麵已有了很好的表現,現在更借其所創辦的學校來推動這種管理學術及模式。套用徐木蘭教授《共創企業淨土》那本書的書名,則我們也可以說:唯有擴大發展的此種非營利事業管理的學術與模式,影響企業及企業管理學界更重視企業倫理之問題,企業與非營利事業共同合作,人間淨土才能早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