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板圈子裏的“文化熱”(1 / 2)

老板圈子裏的“文化熱”

財經

作者:令淨 梁天舒

做外貿的民營企業家陳先生,上世紀90年代生意很好,資產已有幾個億。他10年前開始收藏瓷器,這些年,外貿生意不太景氣,瓷器倒是不停漲。去年,他拿出一件瓷器拍賣,拍得百萬元高價。“搞收藏是一舉兩得的事,”他對記者說,“在圈子裏顯得有文化品位,還是一筆投資。”商圈裏的這種“文化熱”,如今的“溫度”正越來越高。

學儒學佛練太極

老板們的文化熱,可分為“西學派”和“國學派”。

這兩年,老板們“西遊取經”的不少。企業做大了,成了跨國企業,必須要在更大平台上學習領軍之道。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2010年底去了哈佛“充電”,選了《城市規劃》、《資本主義思想史》和《宗教如何影響資本主義思想》三門課,說是要“取西方之經,尋未來之路”,朋友們說他回來後“變得更隨和、更包容了”。京東CEO劉強東近年先後到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遊學,高管們也感覺他變了,開會時不再很快發表意見,而是等大家說完才說。而“西遊”最用心的可能是攜程網的梁建章,他13歲就開發了用電腦寫詩的程序,20歲在美國拿到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矽穀巨頭甲骨文公司做到高管,後回國創辦攜程。成功上市後,他去斯坦福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一去6年,隨後到北大執教,直到2013年3月,又重返困境中的攜程,出任董事會主席兼CEO。

另一派是“國學派”。其中,不少人學道家,練太極拳。比如“7天”連鎖酒店的創辦者鄭南燕,推崇道家的無為而治,身邊常帶一本道家經典《道德經》,管理是“放羊式”。他喜歡說:“在一個好的製度裏,人不會總做一些太爛的事。”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也曾說過,“佛家思想讓你學會做人,儒家思想讓你加強管理,而真正的領導力來自道家思想。”馬雲曾先後拜過9位師父學太極拳,2013年與李連傑合開了家名叫“太極禪苑”的太極館。馬雲說:“人要活得長,要少動;要活得好,要多動。要活得又好又長,就要練太極拳,慢慢動。公司也是如此。我最欣賞太極中的定、隨、舍三個字。定即看清趨勢,鎮定麵對;隨是自己有實力,才懂得怎麼跟隨別人;舍是看清自己,知道該要什麼,放棄什麼。”

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也酷愛太極,他說“打太極身心都能夠得到鍛煉,所以喜歡”,並戲言馬雲“層次高”,“他是在用思想練,我是在用身體練。”其實他也想得很深:“太極文化是道家文化的精髓。老子有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是太極哲學。”而複星提出“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概念,希望“像水一樣對人人都有益”。

也有崇尚儒學的。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較早就將儒學思想應用到管理中。他提出管理者要“為人之君”,有君子風度;“為人之親”,待眾生如兒女;“為人之師”,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這些都源自儒家思想。方太集團總裁茅忠群則曾到北京大學進修國學,在企業內部建“孔子堂”,從《三字經》講到“治國平天下”,還將“仁義禮智信”寫進公司章程。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歸納的,“儒商情結”與“毛澤東情結”“紅頂商人情結”一樣,是中國企業家心中根深蒂固的東西。外國不少企業家也向往當“儒商”。約翰·門澤在擔任沃爾瑪國際部總裁時,給自己取名“莊孟哲”。他非常推崇孔孟之道,並說沃爾瑪的企業文化重視尊重個人,這和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最有“國際範兒”的文化愛好,可能是學佛。學佛的商人,人生境界自有不同。樂善好施的華人富豪李嘉誠曾說:“我是學佛的,越做慈善,越有錢。”這也是悟透了財富的取舍之道。被稱為“佛商”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辦公桌上放了部《金剛經》。他多次慷慨捐款,說“捐款是出於一種共享的心態”。美國鑽石商人羅奇格西學習佛教20多年,寫過一本名為《當和尚遇到鑽石》的書。他悟出的經營之道有三:一是賺錢,二是樂在其中,三是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借助佛家智慧,他將一個欠債5萬美元的小公司,打造成年收入1億美元的大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