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靜坐
靜坐是禪修常用的方法。我在寺院經常做接待,有人問我:坐禪坐在那裏幹什麼?是不是什麼都不想?實際上,什麼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什麼都不想,這本身也是妄想。從古至今,很多人以這種妄想做理論指導,把生命投入到這種修煉中,可又如何呢?他們確實也能生出一種境界,就是和妄想相應的境界。這在佛教來講是一種錯誤的境界。
那麼佛教的坐禪究竟是什麼?它叫靜慮。我喜歡這樣來解釋:“靜”就是有序的,“慮”就是思維,所以坐禪就是要有序的思維。我們一天從早到晚腦子裏冒出多少念頭,大家有沒有數過?科學家研究說,人的大腦有70%這輩子沒有被開發利用過。原因是什麼我不敢妄論,但我相信,我們沒有有序地運用心念,就是說心念在雜亂無序的狀態中。我們浪費金錢、浪費物質、浪費水、浪費電,這是特別大的浪費。但世界上還有比這要嚴重的浪費——浪費我們的心念,而且大家每天都在這樣做。
如果一個人能做心念的主人,會是什麼境界呢?首先,我們隨時知道它的狀態;其次,它有時候會忍不住總想一個東西,現在我要讓它停下來想另外的東西,讓它停它就停,那多好啊!我們看高僧大德,他們的心念特別自如。像我的師父,比如他正在寫文章,有人敲門,跟他說:“我們要蓋個房子,要買瓦,要買木頭……”他馬上放下筆來說這個事,說完了,人走了,他接著寫;一會兒又有人敲門:“師父,我女兒生了個兒子,要起個名字。”他起好名字,人走了,再接著寫;等下又敲門了,佛教協會的人來了:“師父,我們佛教協會要換屆了,要開第幾次會,得要多少代表,誰來主持,在哪個賓館,得花多少錢……”說完走了,好,再接著寫。這叫心念的有序。大家做得到嗎?所以,我說能自如地把心運用在當下,讓它最充分地、最赤裸裸地、最投入地去發揮效應,這是禪修的結果。
現在說說心念無序,從現象上觀察有什麼問題呢?有兩個:第一個是發現你的心,不能專注在一個目標上。這在禪修裏叫散亂,就是念頭雖然專注在一個目標上,結果它搞丟了,就換一個,又搞丟了,又換……第二個問題是昏沉。昏沉,通俗地說,有點像缺氧狀態。比如沒睡好覺,坐在那兒腦子裏總是不清醒,也就是我們心念的亮度不夠,就像燈泡一樣。頭一個問題就像手電筒的燈,不能聚焦,老是換:這裏照,那裏照;第二個問題是它的亮度,不夠明亮,比較暗淡。
當法師教給你數息時,你會麵臨上述兩個問題。從1數到10,可剛數到3的時候,想到:哎呀,要考試!結果忘了數到幾了。忘了,這就是散亂。這種情況怎麼辦?回到1,前麵數的都作廢。第二種是數著數著,也沒有想別的呀,可這個數字不清楚了,不知道是數到5還是6,這個是昏沉。這種情況,一旦覺察就再回到1。有的人說,為什麼非要數到10啊,我數到100不行嗎?數到100,1、2、3、4……反正這容易,一邊數數一邊想別的,不妨礙;數到10,你老得惦記到10要回頭,會增加你心念的警覺。就這麼一點點警覺,在靜坐中很重要,它能幫我們發現散亂和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