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市場
封麵故事
作者:吳琪
臨潼度假區鳳凰池生態穀效果圖
楊會民今年70歲,他坐在厚厚的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書堆前,頭發花白,方方的臉頰,穿著深藍色的中山裝,看上去還有點兒學者風範。與一旁大幅招貼畫上喜笑顏開的神情相比,普通遊客見到的這位老人幾無表情。“是你一鍬鏟下去發現兵馬俑的嗎?”“你第一眼看到什麼了啊?”好奇的遊客買了書請他簽名時,希望捎帶著同這位曆史見證人聊上幾句。但老人顯然沒有滿足遊人好奇心的願望和精力,雙唇緊閉,倒是還算敬業,一筆一畫用自己的名字寫滿書的內頁。
按照當地導遊的說法,1974年楊會民與其他三名村民,因為天氣大旱,不得不到他們所在的西楊村旁邊的墳地裏去打井。兵馬俑所在的這片土地,長年不生莊稼,隻得被村民當作墳場。因要解決現實生存需要而去挖掘祖墳所在地,看上去是有些逆天的事兒,楊會民等四人因此被冠以“老實人”的身份,代表著全村去承受可能帶來的懲罰。事情的戲劇性在於,他們一鍬一鍬下去,發掘出的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不僅永久性地解決了楊會民等四家人的生存問題,整個西楊村也慢慢脫離了幾千年來貧窮的農業生活。
然而對於兵馬俑所在的整個臨潼區而言,土裏刨食的生活卻並無改變。兵馬俑使西安迅速成為國際遊客鍾愛的旅遊目的地,臨潼距離西安市區30多公裏,遊客們往往隻用半天的時間參觀一下這裏的兵馬俑和華清池,買些附近村民的小紀念品,便回到西安或是去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吃飯和過夜。距離市區較近,本應該是郊區的優勢,但是對於臨潼,反而被西安市區及周邊其他市域“搶”去了遊客的消費市場。
對於收益明顯不足、隻能靠“吃飯財政”的臨潼來說,它還是借助不上任何現代化的力量。直到2009年,還有沒有通上電的村莊。背靠著驪山、麵對著渭水2000多年前秦始皇選中的這塊風水之地,並沒有在農業生產上體現優勢。農民們發現種麥子收益低,取而代之的是種石榴,可還是比不上進城打零工的回報。人均年收入隻有6000多元,不足西安市平均水平的1/3。如果沒有外來力量,臨潼想象不出自己將會怎樣被納入城市的現代化體係。
2009年7月,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與臨潼區政府“自由戀愛”,9月達成了合作協議。曲江新區近年來成為西安城市開發的一個品牌,它通過建立開發區管委會和開發區集團兩套體係,用政府職能和市場化運作,將原本處在城市邊緣的曲江,孕育為城市最具活力的繁華區域。在曆經10年的開發後,曲江區域早已成型,他們需要尋找一塊新的土地作為城市化的新項目;而對於臨潼區來說,守著兵馬俑和華清池的“金飯碗”卻不得不去“討飯”,區一級政府缺乏運作城市的資金和經驗。曲江管委會與臨潼區政府的合作,像一樁互有所需的婚姻,“臨潼是個窮親家,卻有著講故事的素材;曲江有資金和團隊,還有成功的開發經驗”。
可是兵馬俑和華清池的名聲,並不足以打動手握資金的理性投資者。曲江管委會的當家人李元回憶起融資的過程,幾經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