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張景嶽說:“陽常不足,陰常有餘”。
人之陽氣,如油燈之火苗。油盡燈滅,是自然規律,強求不得。但大多數的燈卻是被風所吹滅的。
人之所以有病痛甚至死亡,也是如此。大多數是因為生命之火——陽氣沒有得到好好的關愛、滋養、壯大,而任其被“風吹雨打”所造成。
其實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人都認識到補陽的重要性,於是各種壯陽方藥和口服液泛濫於保健品市場。這種外加於人體的補陽藥物,很容易補陽不成,反而上火。
本書介紹的脊背助陽按摩術,療效確切,易於操作,以總結前人經驗為基礎,發前人所未發之言;以傳統的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神經解剖理論;以經絡髒腑點穴為藍本,結合國內外各流派手法;以人體陽氣運行的大本營——脊背部為治療區域,可有效地激發和扶助人體自身陽氣,起到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作用。
為了適應廣大讀者的需要,本書有三大特點:語言通俗易懂,避免了一般醫學書籍的生僻;化繁為簡,創造性的隻選取了35個關鍵穴位和10種按摩手法,使本書更加實用易學;圖文並茂,每一種手法、每一個穴位、每一種疾病都有相應的相片可以參照學習。因此本書不僅可以給按摩專業醫生一個新的思路,給廣大按摩愛好者一個實用的按摩方法,更是普通家庭的保健良術。
由於編者才疏學淺,雖盡心努力,仍不免有瑕疵,望各位讀者能夠及時指正。
日複一日地工作著,你會覺得腰酸背痛頸肩痛,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因為你的脊背正在勞損;流感又來了,你生氣自己老是躲不過去,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因為你自身陽氣不足;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勞損,很多成年人在性和生殖方麵常常會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問題,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陽氣日漸虛衰,中老年朋友的抗病力也逐漸下降,常常會被一些內髒疾病所困擾,痛苦不堪。
所有這些都需要治療!都需要盡早治療!
這裏向大家介紹的脊背助陽按摩術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脊背助陽按摩術以人體陽氣的運行樞紐——脊背部為治療區域,以扶助陽氣、運暢氣血為特色,能夠調整髒腑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鬆解肌肉痙攣,緩解多種病痛,是一種易學有效的按摩方法。
按摩術的源流
本書所述的脊背助陽按摩術,古已有之,隻是散在於各類書籍中,沒有形成係統。
按摩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療法,從甲骨文的記載中可知,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就有了專門的宮廷按摩師,按摩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比針灸和藥物更早、更普遍。
我國按摩史上的第一部著作《黃帝岐伯按摩》,和現存的《黃帝內經》屬於同一醫學流派。令人惋惜的是,這部我國最早的按摩專著未能免於戰火,早已亡佚。
《黃帝內經》中有對按摩療法比較係統的記載,其中有對脊背按摩的論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意思是寒氣侵襲背俞穴,造成血脈不暢,血脈不暢最終造成血虛,血虛就會產生疼痛。而背俞穴的經氣和心(等髒腑)相通,因此會造成前胸後背相互牽掣疼痛。按摩背俞穴就可以產生熱氣,從而消除疼痛。這段話裏,明確表述了脊背的疾病與內髒疾病可以相互影響,而內髒的不適可以通過按摩背俞穴而治愈。可見脊背按摩術早在《黃帝內經》時期,理論和實踐就已有一定的基礎。
晉代傳奇醫家、氣功家葛洪記載了流傳千古的捏脊療法。這種按摩方法不僅可以用於治療小兒疳積,還可以用於治療小兒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所致體弱多病、容易感冒等虛證,近年用來治療成人高血壓,月經失調等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唐代“藥王”孫思邈享年101歲,他所提倡的臨床治療和保健按摩法有多種,其中對“踏脊”尤為推崇,“凡人無問有事無事,常須日別踏脊背、四肢一度。頭項苦,令熟踏,即風氣行不能著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論”,意思是說無論有病沒病,平常可以每日踩踏脊背和四肢,頭頸痛時,可以反複踩踏,使風邪不會侵犯人體,還說踏脊的好處很多,無法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