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建築如何“延年益壽”(1 / 2)

古建築如何“延年益壽”

如果祖先再回到巴黎,他們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這是法國人對自己的建築設計的自信。那麼古人穿越回佛山呢?比如不久前,汾寧古道的部分老建築就在挖掘機下“灰飛煙滅”,讓人唏噓。

其實,關於古建築保護這件事,已經討論得足夠多了。但是,說來說去,問題的關鍵到底在哪裏呢?向來一劍封喉的“一紙禪”,也來聊一聊。

古建築的“敵人”是誰?

不管人也好,物也罷,隻要成為被保護的對象,那至少說明了兩層意思。一是它可貴,二是它脆弱。

對於古建築而言,能屹立數百年不倒,實在難得,而曆史建築、文物等“封號”也已經體現了它們的地位。另一方麵,經曆過時代的風霜、歲月的摧殘,它們多數早已風燭殘年,輕者小病纏身,重則苟延殘喘,需要被照料。

那麼,既然努力保護,怎麼還是有建築倒下呢?客觀上說,建築保護本來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遊戲”,不管是日曬雨淋,還是台風地震,自然的破壞力是它們終其一生都逃不開的敵人。

但是,更多的悲情故事出現了“人”的身影。以汾寧古道來說,頑強的老建築們躲過了歲月的“殺豬刀”。但從古至今,它們沒見過挖掘機呀!那些鋼筋鐵骨的龐然大物,隻要動動“手指頭”,就能把這些老家夥摁倒在泥土裏。

而位於順德樂從的陳氏百年古屋,上周也再次引發關注。在2011年,由於周邊一幢高樓開建,地麵沉降,這幢古屋連同大量民宅出現了裂紋,甚至一夜間變成了“危樓”。

雕梁畫棟應猶在,隻是成危樓——還真是可惜。仔細分析兩個案例,開發商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汾寧古道的老建築中,開發商坦言由於連日暴雨,部分老建築物損壞,於是“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就派施工隊拆了。

而陳氏古屋表麵上有點“躺槍”的意思,開發商也是“無心之失”。但是早在規劃之初,一個項目對近鄰的影響是不是應該在考慮範圍呢?

從全國各地的案例來說,有的古建築“悲情”地讓位給新樓盤,有的被“維修”成四不像,有的被迫遠離故土,遷徙到異地“重建”;還有的繼續默默等待,孤苦無援……從某種程度上說,古建築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天災,不是時間,而是對古建築缺乏敬畏的人類。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錢嗎?

先看看一些國外的案例吧。巴黎的古建築讓人歎為觀止,他們把新老城區分開,老城區不允許現代建築踏足半步,以至於巴黎市民常自豪地說,如果祖先再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大利人同樣對古建築癡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