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是相對於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而言的,是指各種服務行業的總稱。目前,“第三產業”一詞,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對其劃分也未達到共識。我國國家統計局1985年4月在《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中,規定第三產業的範圍是,除第一(即農業),第二產業(即工業和建築業)以外的各行業,概括為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分,並可細分為四個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谘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夢。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傳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第三產業是由於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而劃分的國民經濟三大部門之一,它與前兩項產業之間的區別表現在:
生產者距離消費者的遠近程度,遠的為第一產業,生產初級產品;其次是第二產業,生產加工產品;近的為第三產業,提供服務的人與接受服務的人一般直接接觸。
產品的有形還是無形,生產有形產品(即農副產品和工業品)的為第一、第二產業;生產無形產品(即服務產品)的為第三產業。
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可分離還是不可分離,可以分離的為第一、第二產業,不可分離的為第三產業。
近年來,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許多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我國第三產業雖也有發展,但與世界各國相比,水平顯著偏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88年美國為658,日本為57%,阿根廷為44%,葡萄牙為54%,墨西哥為56%,巴西為印度為38%,巴基斯坦為49%,而中國隻有26%,是比重最低的國家之一。
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1988年美國為788,日本為68.4%,阿根廷為53.1%,韓國為53.6%,墨西哥為57%,巴西為51%,印度為26.6%,巴基斯坦為48.5%,而中國隻有18.3%。
交通運輸業,我國初步形成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在內的綜合性的交通運輸體係,到1990年末運輸的總裏程僅171.3萬公裏,還不及美國1938年公路總裏程的72%,在整個經濟中交通運輸能力嚴重不足。1990年我國運輸業產值僅占社會總產值的4%,而發達國家為郵電通訊業,1990年我國每百人電話擁有量僅1.1台,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通訊水平。發達國家電話普及率達808,1988年世界百人平均擁有電話14部,亞洲釘人3.3部,我閩電話普及率在59個國家中居第113位,遠不能滿足居民通訊的需要。
此外,我國教育、醫療、衛生、金融等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嚴重落後。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的當務之急。第三產業的興起和迅速發展,反映了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客觀要求,隻有把第三產業全麵、迅速地發展起來,才能更好地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服務,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