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陸浩瀚無邊,其中有這麼一片肥沃富饒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類將它稱之為中土,意為中央四方之土。
大概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更兼國力強盛,地大物博,是周邊的蠻夷部族根本不能與之相比的,所以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是位於神州大陸的最中央,理所應當地為四方蠻夷所瞻仰。
然而也正是因為中土幅員遼闊,民情複雜,要想管理好這片土地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波濤洶湧的曆史長河中,國家朝代頻繁更替,萬裏江山一再易主。
自從統治中土長達一千六百餘年的大唐王朝被來自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北荒滅亡,八百多年過去了,中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現行的後唐政權,也不過是由大唐王室後裔創建,名義上各諸侯國尊其為中土正統,受其分封,實際上卻是各自為政,甚至不顧後唐皇帝的反對而互相兼並,史官們將這一特殊的曆史時期稱之為戰國時代。
蜀國就是戰國時代其中的一個諸侯國,它位於中土的最西邊,所以又稱為西蜀,是各國中最早見到太陽升起的國家。
在蜀國偏遠的西北邊境,有一座險峻而狹長的山嶺,名叫墳頭嶺,此地人煙罕至,距離最近的縣城臨山也要五十裏路。
墳頭嶺有南北兩側,風景卻大不相同。南臨中土,枝繁葉茂,綠茵滿地,一派生機盎然的氣象;北朝西夷,一眼望過去卻是無垠的沙漠,寒風呼嘯,荒涼蕭索。
在很久以前,墳頭嶺上這瑰麗奇異的景象令神州大陸的人們一直心生向往,很多文人雅士也曾不遠萬裏前來觀賞。大家那會兒還激烈地爭論著,說都想看看諾幹年以後,到底是這南麵的美麗山水渲染北麵的黃沙大地,還是北麵的沙塵暴無情地淹沒南麵的青山綠水。
可惜結論還沒有等出來,這裏卻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或者說因為這場戰爭中的一個令人畏懼的屠夫,讓人們對墳頭山從此閉口不談,唯恐沾染上什麼不幸禍事。
大約八百五十年前,也就是離唐朝滅亡還有五十年的時間,那時大唐王朝雖說已是日暮西山,但憑著多年來的積蓄,若以舉國之力,尚可與外族一戰。
那時的墳頭嶺也不叫這麼煞風景的名字,相反它有一個頗有詩意的稱謂,黃興坡。黃是指北坡的漫天黃沙;興即興旺,當然是說南坡的勃勃生機;坡,矮山也。
出了中土邊境,西邊的深遠之地是由一個少數民族西夷控製著,西夷族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名叫大梵王國。大梵王國對中土這塊肥肉垂涎已久,見唐朝式微,暗生賊心,想取而代之。
大梵要想攻打唐朝,第一道難關就是夾在兩國邊境之間的黃興坡,唐朝也不是傻瓜,為了扼守住這處咽喉要道,在西北邊境布置的兵力多達十萬,且都是精銳之師,加上唐軍占據著山頂,更是易守難攻。可想而知,若從正麵強攻,風險太大,估計大梵士兵還沒攻到半山腰,不是被強弓箭弩射成馬蜂窩,就是被滾木巨石砸成肉泥。
大梵王國的最高軍事統帥官階為大都督,時任大梵大都督的克烈,乃是一名征戰沙場四十多年的老將,此人對中土的文化很感興趣,也仔細研究過唐朝現行的軍隊體製,深知唐軍本性。克烈並沒有急著帶領軍隊攻打黃興坡,而是暗中觀察了一段時間。
是年剛開春,冰雪還未消融,克烈叫來十幾個勇敢的大梵士兵,讓他們白天在黃興坡北麵山腳下敲鑼打鼓,但有一條規定:決不允許和唐軍起正麵衝突!
劈裏啪啦的鑼鼓音在山穀間不絕於耳,駐守在山頂上的唐軍聽著很是心煩,但兩國曾訂下盟約,遇到這種突發情況是不能隨便動武的,隻能派人過去驅逐。見唐軍士兵一過來,大梵士兵立馬撤退,從不糾纏,反反複複,每日如此。
不止唐軍不知道克烈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就連大梵軍隊內部都迷惑不解,不知道克烈打算做什麼,難不成敲敲鑼打打鼓,就能讓十萬唐軍精銳乖乖地將黃興坡雙手奉上?
唐軍一開始還耐著性子,每次都把鬧事的大梵士兵驅趕走,但時間一長,唐軍發現這些大梵士兵隻是敲鑼打鼓,卻沒有任何其他越界行為,所以後來便懶得再管他們。轉眼到了盛夏,此時唐軍對大梵士兵的鑼鼓聲早已習以為常,甚至如果哪天沒聽到反而還覺得有些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