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分析測試方法和儀器。它們融會了物理、化學、數學、生物、電子學和電子物理、激光、超導、超高真空、精密機械和計算機等各種學科的最新理論成就和最新科技成果,同時又橫向地聯係或服務於各學科。大型分析儀器是認識物質組成、結構、形態,揭示其奧秘,洞察其變化規律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時代,它是判別物質特征的信息源。通過分子結構(包括化學鍵)及在亞微結構方麵的研究,可以尋找出微結構和亞微結構與其宏觀性質的關係。現在的分析測試已從穩定態的分析發展到動態、亞穩態(微微秒級)分析;常量分析發展到超微量(納克)分析;樣品整體成分(取平均值)分析發展到微區(微米級)分析和表麵(幾個納米厚)分析;從有損(取樣)分析發展到無損分析;從手工操作、數據處理和記錄發展到利用計算機實現分析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圖像化。
大型儀器既是現代化科學進步的重要條件,又是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它體現著多種新技術的重要成就,又作為一門高科技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
本文隻就我中心現有的大型儀器進行橫向對比,而且隻比較其共性方麵,找出其相互間的共同聯係,同時著重列舉這些儀器的應用,不涉及每種儀器的特殊屬性,如成像技術、分離度、真空技術等,也不涉及各類儀器的縱向比較。對我中心儀器分布及合理性(指專業上的合理性和完成北京市任務的合理性)、儀器管理辦法的改進、維修和如何形成我中心儀器特點等問題均未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