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最早發生在人類“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摩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節。
一位世界級形象設計大師給一個職業經理人上禮儀課時鄭重地強調:“握手是陌生人之間的首次身體接觸,就是這稍縱即逝的三五秒鍾,意味著經濟效益!”這段話在很多商人身上都得到了證實。
一位旅美華人在家鄉舉辦了一次酒會,宴請當地幾個房地產界的商人,希望借宴會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鄭先生是本地房地產大戶,聲名遠揚,是旅美華人最為看好的合作對象。但遺憾的是,旅美華人與鄭先生握手時,握到了一隻潮濕柔軟的、被動無力的手,這隻死魚一般的手與它的主人的灑脫熱情的外表極端不相稱。握手以後,旅美華人對鄭先生心生巨大的失望和厭惡。最終,這次合作機會被另一位實力稍遜的地產商獲得。鄭先生在房地產界大大丟了麵子,事後卻百思不得其解。
握手者伸出的手像死魚一樣軟而無力,不帶任何積極信息。這是最被人厭煩的“死魚”式握手,曆來被人們詬病,可謂失敗握手方式的“代表作”。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動用拇指。矜持的女性、習慣於被追捧的官員、初次接受麵試而心裏緊張的大學生、不願與對方握手的人很容易這樣握手。這種握手的方式讓人覺得你要麼冷漠傲慢、難以接近,要麼刻板無趣、軟弱可欺。這種握手,特別讓一個有品位的人惱火。
握手方式要得體
說到握手的方式,有人可能會覺得小題大做,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真有人不知道如何握手。那麼,正確的握手方式是怎樣的呢?
握手時,雙方距離以能伸展一條手臂為宜,握手時,雙方都應身姿挺拔地站定,並使上身稍稍傾向對方。主動握手者伸出手時,應讓手掌和拇指呈60度左右角,四指並攏,使四指與拇指全部與對方的手相握。微微用力,上下搖動三四次,即可鬆開手,讓自己的姿態恢複原狀。握手過程中可讓你的手臂呈L形(90度角)。
以右手與對方相握,這是最常見的單手式握手,又有“平等式握手”之稱。左手不參與握手,應該讓它垂直於地麵,而不要插在衣兜裏或者背在身後。有可能的話,將手中的物品放到一邊。
掌心向上的握手方式,被稱為“友善式握手”或“乞討式握手”,可以向對方表達恭敬與謙和、謹慎的態度。你可以使用這種握手方式與你特別尊敬的長者相握。但如果不分場合不看對象,隨便對上司或平輩人使用這種方式,就可能給人留下諂媚或卑微的印象。
掌心向下的握手方式被稱為“控製式握手”,這是表明強勢地位和心理的動作,具有侵略性,隻有領導和權威才能使用。一般不提倡使用。
陳剛去某貿易公司應聘,招聘主管是個女士。因為事先看過陳剛的簡曆,女主管覺得陳剛很有實力,認為他是個人才。麵試進行得很順利,陳剛給女主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麵試結束時,女主管熱情地伸出右手,說:“小夥子,表現不錯!”陳剛趕忙伸手相握,他手心朝下,像鐵鉗一般握住女主管的手。女主管麵露微妙的驚異之色。她想:這個小夥子太傲了。陳剛就這樣被女主管從新員工名單中劃掉了。
當你的手好像被鉗子夾住一般動彈不得時,是不是覺得很不舒服?注意,這種過分用力的方式顯得很不專業,暗示出握手者的挑戰或畏懼,有可能使對方感到不舒服或者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