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年過半百的柳永終於在朝廷特設的恩科考試中中了進士。但是官場不同情場,在情場中如魚得水、聲名遠播的柳永,在官場中屢屢失意。他當過幾處縣令,官終“屯田員外郎”。據說,柳永死後沒錢安葬,棺木擱置在鎮江的寺廟中,二十多年後才入土為安。
就是這樣一位官位不顯、一生潦倒的柳永,他的詞在宋代的影響巨大,甚至掩蓋了作者本身的光芒。柳永喜歡寫男女豔詞,語言又通俗淺易,在民間大受歡迎,即便是在西夏國,“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金主完顏亮聽到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美景,於是就有了投鞭南下的企圖(羅大經《鶴林玉露》)。
柳詞並不一味地靠通俗淺易取勝,他的詞雅俗共賞。蘇軾稱讚其《八聲甘州》中“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畤《侯鯖錄》)。他還突破了傳統小詞篇幅短小的局限,用層層鋪敘的長調慢詞,摹寫內心深處隱微的情感。在委婉曲折的一唱三歎中,自有一種瀟灑不羈的風流。《雨霖鈴》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雨霖鈴》這個詞牌有一段來曆。唐明皇在入蜀的棧道中,遇到連綿大雨,聽到了風中鈴鐺響起,於是編成了一首《雨霖鈴》來悼念楊貴妃。這首曲子是為離別而作,柳永便把自己的一段離別相思填入此曲中。
秋後的寒蟬叫得淒涼而急促,聲聲切入離別的愁腸,就像傍晚長亭外那場剛剛停下、又落入心頭的雨。當時正是:
設帳餞別,任由思緒亂翻湧。
戀戀不舍,怎奈船兒將要發。
拉著手兒,千言萬語難叮囑。
淚眼相望,一臉嬌羞卻回頭。
此番離別,山高水長煙波裏。
獨立寒秋,楚天千裏霧沉沉。
何處落寞,曉風殘月楊柳岸。
多情易老,飄零又逢清秋節。
斯人憔悴,良辰美景隻虛設。
黯然銷魂,伊人歸去待何人。
柳永的這首詞寫得美,但是並不感人。因為浪跡於胭脂堆裏的柳永,會把同樣的話說上千百遍,送給他的那些鶯鶯燕燕。離別感傷,隻不過是柳永生命中一次次逢場作戲式的應酬,即便有真感情在,也很快被下一個美麗的出現而衝淡。當感情稀釋到隻剩下美麗詞句的時候,即便是你讀到“執手相看淚眼”,你一點也不覺得其中深沉的痛苦。
柳永的詞美麗而無深情,正適合了宋初那個繁華的市井社會。一般的市井小民在遊樂消遣之餘,聽聽這些不緊不慢、不痛不癢、不觸動大腦神經的情歌,也會是一種世俗的快樂。如果在宴席上,一個歌伎唱一段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估計會讓在座客人的心情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