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雁傳書謝不能”背後也有一個典故,來自《漢書·蘇武傳》:漢使出使匈奴,使者設法要把蘇武從匈奴接回國,於是就告訴單於,漢天子在打獵的時候射落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腿上有一封書信,正是蘇武寫的,他千裏傳書告訴漢天子自己還活著。匈奴人隻好把蘇武釋放了。從此“鴻雁傳書”成了古人經常使用的一個文學典故,但是黃庭堅在此基礎上卻能夠推陳出新地說:想拜托大雁帶封書信給黃幾複,大雁搖搖頭推辭,說那裏路途遙遠,快遞送不到。這就是黃庭堅“點鐵成金”(黃庭堅《答洪駒父書》)的本領,他把大家用熟、用爛了的典故重新熔鑄,使平常的詩句產生了新奇的效果。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是宋詩中的名句。上句寫二人十年前同科題名、在京城聚會的得意和熱鬧,下句講十年分別後兩人的失意和淒涼。這十四個字道盡了二人十年間人生的起伏,一熱一冷,尺幅千裏。
這一句雖說沒有用典故,但和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有很大的相似性:無論是詞彙“桃李”“春風”“雨”,還是上下句之間造成的對比和反差。但是黃庭堅就是能夠把古人說過的話、用過的詞,變成具有自己風格的語句,使之“奪胎”“換骨”(惠洪《冷齋夜話》),煥發精神。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這一聯是黃庭堅想象黃幾複當時艱難的生活:家中一無所有,隻有四塊牆壁。並且勸慰朋友:有病就去看看,不要一拖再拖,久病成醫。這一聯表麵看不難懂,但是就在兩句中,黃庭堅接連用了兩個典故。
上句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這是西漢大家閨秀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卓文君來到司馬相如家中一看,一貧如洗,家中隻有四麵牆。當然這是文學的誇張和幽默。當時黃幾複遠在四會,一家人過得寒酸,黃庭堅自然聯想到這個典故,用在詩中貼切幽默。
下句是出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中的一句古語:“三折肱知為良醫。”就是說一個人摔斷了三次胳膊,也就自然知道怎麼醫治了,成為一個好醫生了,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久病成醫”。但是黃庭堅卻告訴朋友,你可不要自己當醫生,有病了就去看大夫。既用了典故,又反其意而行之,使詩歌有了不俗的創意。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依舊是黃庭堅的想象:在滿是瘴癘之氣的溪水對岸,黃幾複在一盞油燈下不忘讀書,頭發花白,處境淒涼。這句詩中“頭已白”化用了杜甫《春望》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而“隔溪猿哭瘴溪藤”則是來自唐代張的詩《哭建州李員外》。李員外一生不幸,詩名不達,官位不顯,黃幾複也是如此。張詩中以“溪猿哭舊時”結尾,黃庭堅的詩歌以“隔溪猿哭”收尾。這顯然不是巧合,而是詩人巧妙化用的結果。
這就是黃庭堅的詩。短短的一首七言律中引用了《左傳》《史記》《漢書》的典故,還融合唐人詩句,可以說“無一字無來處”(黃庭堅《答洪駒父書》),這是他的才學。
同時他用“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方法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這是他的藝術。
最後,黃庭堅的詩歌讓業餘的讀者讀起來不覺得深,讓專業的讀者讀起來不覺得淺,這是他的智慧。
這三點是黃庭堅詩歌的風格,也是宋詩有別於唐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