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巧的是,李白一路北遊到了幽州後,安祿山已經去了長安,李白並沒有得到禮遇,但卻發現了安祿山的軍隊嚴整以待,似乎有不可告人的陰謀。幽州之行無果而返。
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坐鎮江陵(今湖北荊州)的永王李璘(肅宗的弟弟)有割據一方的意圖,招兵買馬想壯大自己的聲勢。他想到了李白,並派人三次前往廬山請李白出山,李白欣然前往。心中的激情被再次點燃,李白把自己比作是戰國時候有滿身計策的蘇秦,也把自己比作是東晉時期的宰相謝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永王東巡歌》),這是李白特有的自信。
就在準備跟隨李璘大幹一場的時候,肅宗發現了永王李璘謀反的意圖。李璘被殺,李白被流放到了夜郎,在今天貴州一帶。於是李白又坐船沿著三峽逆流而上。
長江三峽曾是李白二十四歲從家鄉出發順流而下找尋夢想的道路,在五十八歲的時候卻要逆流而上,前往被流放的地方,這是命運的玩笑,也是他少年時不曾想到的結局。江水還是那條江水,月亮還是那輪月亮,可是人已不再少年。
當李白曆盡艱辛到達奉節白帝城時,突然天降聖旨、大赦天下。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消息了!那就趕快回到江陵吧,那裏說不定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於是在清晨,李白迎著彩雲辭別白帝城,一路東下。昨天還在逆流而上,今天卻順流而飛,人生如戲,恍然如夢。三峽兩岸的猿猴啼叫著,好像是李白的粉絲,在兩岸的峭壁上高呼呐喊,為他的凱旋高歌。人生難得有這樣的輕鬆。
一個詩人總得有一個詩意的結局。當六十二歲的李白把所有的詩稿交給他的族叔——安徽當塗縣令李陽冰後,他劃著小船來到了長江上。
一輪月亮從天邊升起,倒影在長江的水麵上。“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它似曾相識,是“峨眉山月”?“床前明月”?還是“關山月”?難道今晚也來到了這裏?當李白伸手捉這輪月亮時,身體滑落到了清冷的江中。
他是一個捉月亮而死的詩人,一個一生追逐夢想的詩人。他在世俗中行走,在詩歌中棲居。他拒絕平庸,對未來的一切充滿期待。他用詩歌釋放出生命的活力,他的人生就像是一根擦亮的火柴,他用瞬間的光芒裝點了平淡無奇的世界,照亮了我們碌碌無為的人生,這就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