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風謠——《國風·周南·關雎》(2 / 2)

此情此景最能撩動少年的心:連鳥兒都在求偶,我也要找個美麗又賢惠的女孩子做我的好配偶啊。於是四句詩就這麼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要小看這四句,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意義重大。上兩句和下兩句的組合就形成了一個“起興”的結構。

那個少年沒有脫口而出“我要追美女”,而是從一隻求偶的鳥兒說起,然後引出自己的情思,這種藝術表達形式就是“起興”,它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學藝術。我舉兩個陝北民歌的例子: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李有源《東方紅》)。

還有: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李若冰《山丹丹開花紅豔豔》)。

這兩首民歌的開頭和《關雎》前四句的結構一模一樣:先說其他,再說出要表達的重點。可以說,《關雎》前四句教會了國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

這四句當中還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內容,即合乎規範的道德。先來看雎鳩,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鳥呢?這不是一般的鳥——是一隻好鳥。宋朝理學大家朱熹說:雎鳩一輩子隻有一個伴侶,夫妻恩愛到老,但它們在大庭廣眾之下舉止高雅不輕浮(朱熹《詩集傳》),由此可見雎鳩是有道德的好鳥。

再看“窈窕淑女”這四個字。“窈窕”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身材好、顏值高。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幾千年都沒有變化。但是在古人眼裏,美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妲己漂亮,商紂王酒池肉林;褒姒漂亮,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貴妃漂亮,從此玄宗不早朝;陳圓圓漂亮,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美必須要有約束,這就要靠賢淑的道德:這是祖先對美的理性認知。

少年的意中人在幹什麼呢?原來她在河裏前前後後采摘長短不齊的野菜——荇菜。她時而彎腰,時而直身,時而左傾,時而右側,靈動的身姿成了一道絕妙的風景。

這讓少年“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腦子裏總是女孩的身影。隻有戀愛過的人才知道這種“悠哉悠哉”、度日如年的滋味。

於是少年拿來琴瑟在河邊彈唱,想引起女孩的關注。在淙淙的水邊,琴瑟的聲音自然不夠響亮,那就來點動靜大的。少年抬來了鍾鼓,奏出更熱烈的讚歌。但無論他愛得多麼激烈,少年始終沒有做出絲毫出格的行為。這就是“發乎情,止乎禮”的道德。

《關雎》不回避愛情,它正視人的生命本能;《關雎》重視道德,它賦予中國文學一種德性品格;《關雎》有起興,它教會國人抒情的方法。有這三點,足以證明《關雎》的偉大,同時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中國文學的源頭是《詩經》,《詩經》的第一首會是《關雎》了。

最後,《關雎》在喧鬧的鍾鼓聲中走向了樂章的高潮。我們不知道少年是否追到了他的意中人,但是我們在鍾鼓的回響中,看到了那個曾經年少的自己,這一切足夠讓你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