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誰說裝神弄鬼沒有用(2 / 2)

在當時那個年代,鬼神之說深入人心。戰場上出現如此詭異之事,連司馬懿都以為這是諸葛亮的奇門遁甲之術。魏兵急回,閉門緊守。而諸葛亮的三萬精兵卻趁這個當兒將隴西之麥盡數收割,充為軍糧。

司馬懿探明真情,對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也是深為歎服。兩軍相持,司馬懿又吃了幾次敗仗。司馬懿隻得征調大將孫禮,率雍涼二州的二十萬大軍前來助戰。

而諸葛亮方的軍士輪換之期已到。楊儀急告諸葛亮說:“魏兵來勢很猛,不如將換班軍士先留下迎敵,等新兵到來之後再換。”

諸葛亮想了想說:“不行。我用兵以信為本。否則縱然取勝,也不光彩。就讓該輪換者先回。我自有主張。”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采納楊儀的建議呢?

諸葛亮在實行輪換製時,為了防止軍士心生怨言,一開始就立下嚴令,輪換遲到三日者,杖五十;遲到五日者,杖一百;遲到十日者,處斬。這是諸葛亮對軍士的要求。而責權利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士兵們都凜遵奉行,這就意味著諸葛亮必須要按時放回已經盡到職責的軍士。否則,兩不對等,就會激發怨懣。諸葛亮自己也知道,士兵們苦於作戰已久,卻總是勞而無功。誰不想在天府之國中安享天倫之樂呢。當年劉璋為什麼最後關頭不忍再和劉備作戰了?部分也是因為西川乃天府寶地,人民盡可安享歡樂,不樂征伐。如今的蜀兵卻因諸葛亮連年征戰,苦不堪言。如果諸葛亮隻顧讓他們賣命而不講信用,兵心必變,反而必敗。

所以,諸葛亮硬著頭皮也要放他們回去。但這樣一來,士兵們深感諸葛亮之恩惠,在互惠原理的作用,反而主動提出留下來,為諸葛亮而戰。

孫禮人馬,遠奔而來,兵困馬乏。諸葛亮所部卻受了激勵,人人奮勇,將孫禮殺得大敗。

諸葛亮得勝收兵,卻收到了永安李嚴的一封急信。

信上說:近聞東吳令人入洛陽,與魏連和;魏令吳取蜀,幸吳尚未起兵。今嚴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圖。

諸葛亮大驚,如果東吳進兵,操自己的後路,後果不堪設想。諸葛亮隻能再一次在形勢大好之際安排退兵。

司馬懿派先鋒大將張郃追趕,被諸葛亮射殺於木門道。

諸葛亮退回漢中,五出祁山無疾而終。李嚴卻到劉禪那裏告了諸葛亮一狀。

李嚴對劉禪說:“我這邊糧草已經征集打理完畢,正要運往前線,丞相卻突然回師,不知是何道理?”

李嚴的言下之意是諸葛亮可能與順曹之心或者有不軌之意。李嚴之所以要誣陷諸葛亮,也是有緣故的。他和諸葛亮同屬托孤大臣,但諸葛亮一路扶搖,全盤掌控了軍政大權,而自己卻日漸靠邊站。李嚴心理很不平衡。這次他受命在後方籌備糧草,卻沒能及時完成。他擔心諸葛亮會借此機會壓製自己。前次他的部屬苟安已經讓他受了牽連。這次諸葛亮可能就不會寬宏大量了。李嚴思考對策時想起上次苟安散布諸葛亮的流言,而懦弱的劉禪竟然果斷地下詔令諸葛亮班師回朝,這讓李嚴看到了一絲扳倒諸葛亮的希望。

李嚴認為,無論劉禪多麼懦弱,但要是有人威脅到了他的位子,他也會勇敢地予以反擊。所以,李嚴決定兩頭捏造謊言,意圖通過謊言來讓劉禪對諸葛亮下手,自己不但不會因置辦糧草不力而受罰,而且還可以趁機上台。

但李嚴顯然高估了劉禪而低估了諸葛亮。

劉禪心中將信將疑,但卻不敢采取激烈的行動。他隻是派費禕去漢中詢問諸葛亮。兩相對照,李嚴拙劣的謊言不攻自破。

諸葛亮大怒,派人查明實情後,決定將李嚴斬首。但費禕卻提出李嚴也是托孤之臣,殺了他會引發不利的輿論。諸葛亮就將其貶為庶人。

看起來,諸葛亮經常無辜受到內部人的汙蔑陷害,但他其實應該好好想一想了,為什麼自己的後院老是會起火?為什麼一個形象光輝、智謀百出的“神人”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

諸葛亮到底做了什麼,又到底做錯了什麼?

……

心理感悟:

強求而不可得,不求反而必得,世上的事情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