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就這樣被削職為民,趕回來老家。雍州涼州軍民全部由曹休總督。
消息傳來,諸葛亮樂開了懷,說:“司馬懿既然已去,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當然,此刻他不會知道,自己高興得早了一點。
次日,諸葛亮上朝,向劉禪上了出師表。
出兵就出兵,為什麼諸葛亮要寫這一篇大義凜然、言辭激昂的出師表呢?
首先,這是尊重劉禪的需要。
劉禪畢竟是名義上的“第一人”,諸葛亮必須在禮節上充分尊重他。隻有做到了這一點,才可以消減“大權獨攬”帶來的負麵影響。以諸葛亮之於劉禪的控製力,已經絲毫不弱於當年曹操之於漢獻帝。曹操其實對漢室貢獻不小,如果沒有他,漢獻帝的小命早不知道丟到哪裏去了。他之所以廣為人詬病,就是因為他不但在實質上大權獨攬,而且在外表上對漢獻帝也是毫不尊重。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也決不想被人視為和曹操一樣的“亂臣賊子”,所以,他必須光明正大、鄭重其事地以出師表的形式來請求劉禪對此次出兵的形式上的同意。
其次,這是自我包裝的需要。
運用“光暈效應”為自己塑造光輝高大的形象是“諸葛三寶”中的第一寶,也是諸葛亮無時無刻,不放過任何小的細節,把形式主義發揮到極端的一以貫之的做法。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這次出師,並不是我擅作主張,而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而現在蜀漢正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我作為忠義之士,不得不挺身而出,來把先帝當年給我的恩遇,回報給陛下您啊!
諸葛亮首先搬出了先帝劉備。這是利用權威人物的影響力。諸葛亮又描述了情勢危急,不出兵不行(當然,這個理由其實很牽強。蜀漢就是在諸葛亮身故之後還存在了三十多年。此刻顯然不是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諸葛亮還利用了一下互惠原理。這樣的出師理由難道還不夠充分嗎?這樣的出師理由難道還不能令人肅然起敬嗎?
這樣,諸葛亮不負先帝重托,於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高大形象都是躍然而出。不管做什麼事情,也不管這事情會不會成功,給這件事情加上一個冠冕堂皇,符合道德道義的包裝總是沒錯的。《出師表》上這些鏗鏘有力,義正辭嚴的文字就成了這次出兵北伐最完美的一道光環。
最後,這是人事安排的需要。
諸葛亮出兵後,就遠離了政治中心。如果劉禪或其他的什麼人借機行事,就能輕鬆奪走控製權。行事謹慎諸葛亮必須事先安排好防範措施。所以他在出師表上用白紙黑字鄭重聲明“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這段話就是諸葛亮用來約束劉禪或其他人的。所謂的“宮中府中”,分別指的是皇宮和丞相府。這等於是說,宮中府中都得按照諸葛亮的規矩來行事。
另外,要確保執行不變樣,還得事先在關鍵崗位上安排好人選,否則也會流於形式,造成權力的流失,從而失去了對整個組織的控製力。所以,諸葛亮就先借出師表這個載體,特別給自己有意重用的留守幹部做了推廣廣告。這應該是史上最早的植入式廣告了吧。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諸葛亮非常清晰地告訴劉禪,我走之後,內政之事就要聽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軍營之事就得聽向寵的。
既然這幾個人如此才能卓絕,連先帝劉備都曾經親口表揚過,那麼任用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郭攸之、費禕、董允於是就以侍中的身份,總攝宮中之事。向寵被提升為大將,總督禦林軍馬。
諸葛亮沒有曹操那樣的野心,並不想(也不敢)取劉禪而代之,但他對權力的極端控製欲顯然與任何身居高位者沒有兩樣。
安排好了這些,諸葛亮就可以放心地出征了。但是,諸葛亮絕對沒有想到,竟然會有人反對出師北伐。
……
心理感悟:高尚是偽裝高尚者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