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了這副慘狀,不由留下了眼淚:“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必然折壽啊!”
藤甲軍既已消滅,孟獲當然是手到擒來。但這一次諸葛亮卻沒有問他“服也不服”,隻是解去了他的綁縛,讓他到另一個營帳進食。
孟獲吃飯之際,心想不管諸葛亮耍什麼花招,反正酒足飯飽之後,就說“不服”,看他如何是好?正在此時,過來一人對孟獲說:“丞相心情沉重,不想與你見麵了。你吃好後,就可以自己回去了。”
諸葛亮為什麼會如此反常呢?這是因為“壞心情——好行為”效應發揮了作用。
當一個人做出了背離社會一般規範和自己慣常新年的行為後,就在內心產生內疚感。而當內疚感產生之後,人就會采取行動來加以彌補挽救,以平息內疚感。
戴維·麥克米倫和詹姆斯·奧斯汀曾經於1971年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幾位學生被試為了得到學分而參加了這個實驗。在實驗進行之前的等待中,一個自稱已經參加過實驗,現在回來尋找丟失在這裏的一個本子的人,會主動和被試攀談,並告訴他們實驗中要做一個選擇題。其正確答案應該是B。等此人離開後,實驗者就會出現,宣布實驗開始。實驗者首先會對學生被試提出一個問題:“你們在參加實驗之前有沒有聽到過和它有關的任何東西嗎?”100%的學生被試撒了一個小小的謊。實驗結束後,實驗者說:“你們可以走了。但如果你們有空的話,能幫忙給我們的一些問卷打分嗎?”
實際上,這才是實驗的真正目的。麥克米倫和奧斯汀想要搞清楚,撒謊造成的內疚感會在多大程度上激起當事人的彌補心理。
結果表明,那些沒有撒謊的學生平均貢獻了2分鍾來義務閱卷。而那些撒了小謊的學生竟然慷慨地平均奉獻了63分鍾來義務閱卷。
當我們放下的錯誤已經眾所周知後,內疚感會強烈地驅動我們去做出好的,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的行動來加以彌補。而即便外界沒有覺察到你此前的不當行為,你也會主動地做出彌補。
丹尼斯·裏甘等人1972年的一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紐約的一個購物中心,實驗者使一些婦女相信是她們弄壞了照相機。過了一會兒,研究者的同伴提著一袋蠟燭從婦女的身邊經過,並故意讓蠟燭掉到地上。沒有負疚感的婦女中隻有15%的人會對此發出提醒。而有負疚感的婦女則有60%發出了提醒。盡管有負疚感的婦女認為這個丟掉蠟燭的人和自己先前的不當行為無關,她們還是對這個毫不相幹的人做出彌補。
三萬藤甲軍在盤蛇穀中被活活燒死,慘像不忍目睹,這激起了諸葛亮內心強烈的負疚感,也讓他反省其自己一直以來的行為。
為了收服一個孟獲,到底付出了多少的代價?死了多少個人?除了三萬藤甲軍,還有一心歸順的董荼奴洞主、阿會喃洞主等。雙方不知名度小兵小組卒更是不計其數。
難道收服孟獲真的如此重要嗎?是不是隻有收服孟獲才是獲得南蠻的長治久安唯一方案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諸葛亮也就因此深感惶恐愧疚,也就發出了“折壽”的哀歎!在這種心理的導引下,諸葛亮覺得再和孟獲玩“服也不服”的遊戲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他連麵也不見,就吩咐放了孟獲。
但是,事情的運轉規律往往出乎人的意料。當你苦苦相求的時候,往往求而不得,而當你淡然處之的時候,反而水到渠成。
孟獲聽了這番話,就在這一瞬間被深深折服了。而這已經是屬於“以德服人”的範疇了。道德其實就是細節的多次累積,諸葛亮七擒七縱積澱而成的感化力,竟然喚醒了孟獲這個頑冥不靈的化外之人。孟獲袒背來見諸葛亮請罪,就此心悅誠服,發誓子孫萬代,決不背反。
諸葛亮大喜過望,當即將蠻地一切事物仍舊交由孟獲管理,己方不留一人。
諸葛亮班師回朝,行至瀘水之濱,心中仍為此次出兵殺戮太重而深感不安,就在瀘水邊設祭,超度亡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