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解釋比喝斥還讓趙雲魏延難受。這等於是直接指斥他們二人年老無用了。趙雲素來不會與上司頂嘴,而魏延又對諸葛亮十分懼怕,兩人不再與諸葛亮爭辯,憤憤不平地回到營寨,私下發泄。
兩人一合計,就決定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絕非不識地理、年老無用之人。兩人當即憋足了勁出擊,直入中軍,輕而易舉地殺了金環三結元帥。而同時馬忠王平兩路,也分別擊敗了另兩路蠻兵。董荼奴元帥和阿會喃元帥也被張嶷、張翼拿下。
蜀軍大獲全勝。諸葛亮隨即將董荼奴和阿會喃放歸。要想讓人心服口服,這是必須的。孟獲羽翼已喪,實力大傷。諸葛亮乘勝追擊。孟獲隻帶了數十騎人馬逃入山穀之中。蜀兵追來,孟獲等棄馬而逃,被事先埋伏的魏延撞個正著。孟獲無處可逃,隻好束手就擒。此為一擒孟獲。
諸葛亮把孟獲叫了過來,說:“先帝待你不薄,你怎麼敢造反呢?”
孟獲振振有詞地說:“兩川之地本來都各有其主,不過被你家主人強行占奪,自稱為帝罷了。我等世居此地,你們好生無禮,侵入我的土地,怎麼反倒說我造反?”
孟獲的話其實蠻有道理。諸葛亮也不和他多分辨,隻是問他:“你已經被我擒了,你心裏服氣嗎?”
錨定效應在發揮作用了。“不服”兩個字就像護身符一樣,隻要孟獲說“不服”,諸葛亮就一定會給卷土重來的機會,直到他“服”為止。
所以說,孟獲的這條性命其實是馬謖救下的。本來平蠻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隻要抓住首惡,一刀兩斷,事情也就完結了。但殺人易,服人難。像孟獲這樣的蠻夷之人,血性之勇更加勝過開化已久的文明人。要他心服口服,還真是不容易。
果然,孟獲很容易就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借口,說:“這一點山路狹窄,一時失誤,落入你手。我怎麼能服?”
孟獲的這個回答,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自我服務偏見”。
所謂“自我服務偏見”,就是當人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兩種傾向。即我們會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也會欣然接受成功的榮耀。你看孟獲,明明是諸葛亮用兵如神,硬碰硬靠實力加謀略擊敗了孟獲,將他擒下。孟獲卻輕輕巧巧地將自己的失敗原因歸結為山路狹窄,一時失誤。在他看來,如果山路稍微寬一些,他就能夠逃脫了,也就不會被捉了。
好在諸葛亮早已經在等著你說“不服”了,不管你用多麼蹩腳的理由,隻要你說“不服”,我就“無條件退貨”,讓你另起爐灶,重開戰局。
諸葛亮說:“你既然不服,我就放你回去如何?”
孟獲也真有幾分無賴精神。一般的人,聽到獲勝方這麼一說,要麼是唯恐有詐,不敢相信;要麼是深為感激,就此折服(這也是互惠原理的體現)。但孟獲卻仿佛無知無覺一般,毫無觸動地說:“你要是放我回去,我就再整軍馬,與你一決雌雄。如果你能再把我擒下,我就服你。”
諸葛亮嗬嗬一笑,說:“好,這就放你回去。”當下為孟獲鬆綁,讓他酒足飯飽後,另送馬匹,配上馬鞍,送其回家。
諸葛亮帳下眾將,看了諸葛亮如此行事,都是非常訝異,紛紛上前疑問:“孟獲是南蠻之首。今天有幸一戰擒之,南方就此平定,丞相為什麼要放虎歸山呢?”
諸葛亮哈哈笑道:“我抓這個人,不過是探囊取物。等他心服口服了,這裏自然也就平定了。”眾將不以為然,唯有馬謖含笑不語。
再說孟獲,死裏逃生後都不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放他。部下殘兵看見孟獲回來,喜出望外,連忙問:“大王是怎麼回來的?”
孟獲回答說:“蜀人監看不嚴,被我奪刀殺了十餘人,乘夜逃回。”
隻要有可能,就把自己包裝成英雄,這是人的通病。這也是自我服務偏見在作怪。孟獲總不能說自己是莫名其妙被諸葛亮放回來的吧。
……
心理感悟:貌似無關的聯係實際上就是你一直在苦苦探尋的“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