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劉備親口吐出了實話,連忙接口說:“主公您現在正是名正言順,何必要擔心呢?您難道沒有聽說過‘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劉備頓了一下,說:“等你病好了,再說吧。”
拖延是人類麵對難題的一種本能。諸葛亮給出的理由確實不能讓劉備心安理得,但從眼前的情勢出發,劉備也不能過分拒絕諸葛亮。所以,劉備給出了這麼一種模棱兩可的說法。但諸葛亮已經顧不得太多了,立即對準床榻邊上的屏風一擊,文武百官紛紛走進,拜伏於地上,說:“王上既然已經同意,就請擇取吉日,以受大禮!”
劉備騎虎難下,也就順水推舟,答應了群臣所請。但是,劉備還是沒忘了說上一句“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得了便宜還賣乖,實際上不應受到譴責。從克服內心的“認知不協調”來說,這確實是十分必要的。
諸葛亮奮然從床上起來,病態全消,開始全力操辦劉備登基大典。
諸葛亮以為,劉備登基後,萬乘之重就可以拖住他的後腿。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登基稱帝反而更加促動了劉備起兵報仇的急迫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
還記得那個名聞天下的承諾嗎?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做出承諾之後,如果言行不能與之一致,就會造成內心的認知不協調。而且,承諾越公開,承諾的儀式越隆重,其約束力就越大。劉關張的這個承諾,盡人皆知,所以,這三人怎麼也不能公開加以違背。關羽已經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的承諾。這更加給劉備施加了壓力。劉備也知道,這三角關係中的另一個人——張飛,也一定會用強烈的情緒加入到踐行這個承諾中來的。
再說,劉備登基稱帝也是冒著認知不協調的煎熬的。這雙重認知不協調的疊加令劉備必須拿出最決絕的實際行動來實現諾言。
但是,討伐東吳對於蜀漢組織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連平素對劉備惟命是從的趙雲也站出來勸諫劉備,不要衝動任性:“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
劉備卻說出了一句足以流傳萬世的豪言:“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
這才是血性的劉備!以前我們被他的眼淚,他的堅忍所迷惑蒙蔽,以為他不過如此。世無英雄,令豎子成名。但這一次的爆發,足以洗清沾染在他名字上所有的軟弱,所有的虛偽,所有的狡詐。這一刻,劉備是唯一的英雄。人生確實不能一時衝動。但一個人的人生,如果連一次衝動都沒有,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人生確實不能不衡量得失利弊。但一個人的人生,如果全部都在斤斤計較中度過,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太過猥瑣?
讓我們為劉備擊節讚歎!也為曹操的眼光擊節讚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確實如此,確實如此!
就在劉備不顧占絕對多數的反對意見而厲兵秣馬時,噩耗再度傳來。張飛因急於兄仇,拚命逼著部下趕製白旗白袍,終於物極必反,逼反了部將範疆張達。二人趁張飛醉酒,將張飛殺了,去投奔東吳。
劉備再喪一臂,其內心的沉痛非言語可以描述。但這也更加堅定了他的複仇之心。本來,為關羽報仇,是劉備和張飛共擔其責。而現在兄弟三人,隻剩下了他一人,責任已經無從分散,亦無可推脫。劉備必要一肩以擔之。
諸葛亮知道已經無法勸阻劉備。但他心裏還抱有一絲僥幸的心理。哀兵必勝!劉備率領著這一支複仇之師,也許可能會像萬鈞雷霆般改變天下的大勢!
……
心理感悟:善於生病者,必善於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