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天時間,龐統已經將百餘日所積之事,全部斷完。龐統投筆於地,哈哈大笑道:“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
張飛這個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猛將,見了這一番情景,竟然大驚失色。說實話,張飛此時對諸葛亮已經十分佩服,但從龐統處理公事之果斷敏快,似乎連諸葛亮也比不上他。
張飛這才知道大哥劉備確實虧待了龐統。張飛是個直性子,連忙跪謝龐統,說:“先生大才,小子安知?我一定在兄長處極力推薦!”
張飛的折服,說明了龐統運用近因效應的極大成功。
龐統為什麼要如此放浪形骸,不把公事放在心上呢?如果把他的行為看成是自暴自棄之舉,那可是大大地錯了。
要想創造出一個效力驚人的近因效應,就必須做好鋪墊。就像縱馬前要先後退,射箭前要往後引弓一樣,這正是龐統以退為進,欲揚先抑的做法。隻有讓事情壞到了極處,然後龐統再施展手段,強力扭轉,這才能反證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反之,如果龐統按部就班,就算把耒陽治理得井井有條,也不過是一個優秀縣令。論功行賞,也不過是略升一級。而這距離龐統的期望值還差得太遠。
龐統不懂得如何營造“光暈效應”,不善於使用“不情願賣家策略”,這讓他的求職之路布滿了荊棘,受盡了冷落。但他沒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才智,用“近因效應”洗涮了容貌這個先天不利因素以及明主求賢已經並不如渴的後天不利因素的雙重影響,硬是從荊棘中另辟蹊徑,成功地為自己爭取到了應得的地位和待遇。
龐統傲然一笑,取出了魯肅的推薦信給張飛看,而諸葛亮的那封信,出於“社會比較”的微妙心理,龐統這個時候斷然是不會拿出來的。張飛看後,忙問道:“先生當初見我兄長時為什麼不把這封信拿出來呢?”
龐統淡淡一笑,說:“我是擔心皇叔不一定相信啊。”話中隱隱含了責怪劉備以貌取人之意。
張飛帶著魯肅的信回荊州去見劉備。劉備打開魯肅的信一看,隻見上麵寫著::“龐士元非百裏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如以貌取之,恐負所學,終為他人所用,實可惜也!”
如果劉備當初看了這封信,哪怕是為了防止龐統去投曹操,也會對他加以重用的。但好在他運氣不錯,龐統終於沒走,而且用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絕非浪得虛名。
劉備還在感歎,人報諸葛亮剛剛回來。諸葛亮這一趟出門的時間可真夠長的。若說他不是故意避而遠之,誰也不信。
諸葛亮見了劉備的第一句話就是:“龐軍師今日無恙否?”
根據諸葛亮的預斷,龐統拿著自己的推薦信,劉備肯定要任命他為副軍師。所以,他會如此發問。
沒想到劉備回答說:“近來我派他治理耒陽縣,他不管不理,我正要治他的罪呢?”
諸葛亮也沒想到劉備竟然會如此安排這樣一個治國大才,連忙說:“龐士元絕非百裏之才。我曾經幫他寫了一封推薦信的,主公可曾看到過?”
劉備說:“剛看到魯子敬的一封推薦信,卻沒有看到先生的推薦信。”
諸葛亮說:“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於視事。”諸葛亮明著是為龐統開脫,但實際上是因為自己處事不當而心生愧疚,有意加以彌補。但是,就連聰明如諸葛亮,也沒有想到,龐統之所以酗酒誤事,並不是心有怨氣,而是故意為之,一邊為一鳴驚人做好鋪墊。
諸葛亮沒有想到,自己處處小心布局,最後龐統雖然來投,卻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步驟行事,而是另尋他途,強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諸葛亮也不由對龐統暗增了幾分敬重。
劉備當即命張飛去耒陽敬請龐統來荊州。龐統來後,劉備連連請罪,並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龐統胸中這一口惡氣這才抒發幹淨。他此時才拿出諸葛亮的推薦信,不是為了推薦,而是為了炫示。
劉備這才想起,當年司馬徽的那句“臥龍鳳雛,兩者得一,可安天下”。如今,兩人都已經歸劉備所有。劉備想,天下有望了。
……
心理感悟:唯不鳴者才能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