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孫權會皺起眉頭,他看慣了周瑜的風流倜儻,看慣了諸葛亮的仙風道骨,哪裏還能看得上龐統這一身樸素打扮呢?但好在魯肅的第三方推薦效力猶在,孫權還是打點起精神,向龐統發問:“你平生所學,以什麼為主啊?”
龐統這時才開始擺出“不情願賣家”的派頭,傲慢地回答道:“我所學不拘執於一物,而是隨機應變。”
孫權又問:“你的才學,和周公瑾相比,如何啊?”
孫權對周瑜的偏愛,人所盡知。況且周瑜新亡,孫權猶在顧念舊情,如果龐統借機利用周瑜大做文章,就像魯肅前麵所說的那樣,周瑜對自己如何賞識,如何重視等,一定可以改變孫權的第一印象,為自己贏得晉身之本。龐統不是不懂這個套路,但他要當“不情願賣家”,就不能用這個套路。
所以,龐統仍然傲慢地說:“我所學的東西,和周瑜所學,大不相同。”這其實已經是委婉之語了。龐統的潛台詞是周瑜學的東西比我差遠了。
孫權也不是傻子,當然能聽出龐統話中的輕視之意,頓時大怒,毫不客氣地說:“你先退下,等到有用到你的時候,再來叫你。”
龐統和諸葛亮不能相比的第二點就是不擅長“不情願賣家策略”,所以處處被動。最後兩個因素疊加,其結果就是龐統被孫權驅之門外。
龐統長歎一聲,心想果然被諸葛亮言中,告退而走。
魯肅見狀,急忙來問孫權:“主公為什麼不用龐統?”
孫權說:“不過是個狂士,用之何益?”
魯肅說:“赤壁鏖兵之際,他曾經獻了連環計,破曹第一功就是他立的。主公你想必是知道的?”魯肅還想用龐統的實際功績來挽回孫權的負麵印象。
但孫權已經先入為主,不可能改變了。孫權竟然說:“那是曹操自己想要把戰船連在一起,又不是他的功勞。你不用多說了,我絕對不會用他的。”
孫權的“睜眼說瞎話”,是選擇性知覺最典型的表現。魯肅隻好默默退出。
魯肅出來對龐統說:“不是我不推薦你啊。隻是吳侯固執己見,不肯用你。你且先耐心等待,以後我看機會再推薦你吧。”
龐統沉默不語。孫權的態度對他是不小的打擊。諸葛亮出山的時候,隻有名望,而無功績。而龐統此刻則是既有名望,又有業績。而結果竟然是諸葛受重用,龐統遭棄用。這是龐統很難接受的。
魯肅繼續說:“你有匡世濟民之才,何愁沒有功名?還是多等待一些時日吧。如果你擔心在這裏耽誤前程,就早點告訴我吧。”
魯肅之所以如此發問,就是因為他深知龐統之才,唯恐他為敵手所用,令東吳平添強勁對手。
果然,龐統徑直回答說:“我是準備要去投奔曹操了。”
這句話其實是龐統的心裏話。東吳已經不能安身,到劉備哪裏未免落了諸葛亮的下風。那麼除了曹操,還有什麼選擇呢?而且,龐統上次和曹操打交道,也確實如沐春風。這些人中,孫權包括後麵的劉備,也確實隻有曹操最為賞識他。
這正是魯肅最擔心的事情。如果龐統隨了曹操,曹操等於是如虎添翼。那麼東吳就岌岌可危了。
魯肅急忙說:“曹操托名漢相,其實是漢賊。你如果去投奔他,等於是明珠暗投,為虎作倀,會令天下人不齒的。”
龐統默然不語。魯肅說的也是實情,更重要的是,赤壁之戰,就是龐統率先將曹操引入無可自拔之困境的。曹操再寬宏大量,恐怕也不會放過他。
魯肅又說:“你不如到荊州去投劉皇叔吧。他必然會重用你的。”魯肅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親。他雖然不願意龐統去投劉備,但也不願意他去投曹操。況且,如果龐統到了劉備處真的受到重用,也不會忘了今日魯肅推薦之功。那麼,有了龐統這個“內線”,孫劉之間協調關係就容易得多了。所以,魯肅主動提出給劉備寫一封推薦信。寫好之後,魯肅諄諄叮囑龐統,要致力於孫劉聯合,共破曹操。
龐統答應了,拿了魯肅的推薦信,踏上了趕赴荊州的路途。
龐統的態度為什麼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他為什麼甘心去投奔劉備,屈居於諸葛亮之下呢?
……
心理感悟:傲慢不是空中樓閣,絕不能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