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要做到這一點,龐統該何去何從呢?
龐統此刻的選擇隻有讓自己在江東得到孫權的重用。曹操那裏是去不了,因為正是龐統讓曹操吃了大虧。劉備那裏也是不能去的。因為有諸葛亮在那裏,龐統後去,隻能屈居人下,也就根本沒有可能在社會比較中獲勝了。
但是,諸葛亮的話中有話。第一句“我料定孫權不會重用你的”真是機鋒深藏。
諸葛亮是怎麼被劉備重用的?是諸葛亮巧妙運用“光暈效應”,引得劉備三顧茅廬,苦苦求賢。諸葛亮拿夠了架勢在出山的。那麼,你龐統如果想要和諸葛亮並駕齊驅,甚或勝過諸葛亮,就必須要孫權對你頂禮膜拜,才算是好漢。
這就堵死了龐統的一條通天之路。龐統是個情商很高的人,絕非那種目空一切的孤傲狂士。你看他在赤壁之戰中,為什麼能夠哄騙得曹操心花怒放,高高興興地上了大當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他把這一套哄人開心的策略(類似於拍馬屁)拿出來,用到孫權身上,孫權肯定會龍顏大悅,超擢重用的。
不過,這種方法有自低身份之嫌。如果龐統用這種方法達到了目的,必然會遭到諸葛亮的恥笑。那麼,龐統就會在社會比較中再輸一陣。所以,這就注定了龐統不能采用“拍孫權馬屁”這一途徑來讓自己得到重用。
但同時,諸葛亮的這一句中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激起龐統更大的不服氣。你不是料定孫權不能重用我嗎,那麼,我就非得證明給你看,我不拍馬屁,也能讓孫權對我刮目相看。也就是說,龐統也隻能像諸葛亮一樣故弄玄虛地運用“不情願賣家策略”來自高身價。
以諸葛亮對龐統的理解,龐統並不精於此道(諸葛亮才是中國曆史上古往今來的最厲害的大行家)。以諸葛亮對孫權的理解,如果龐統這樣做,肯定會遭致孫權的反感。因為孫權並無劉備的胸懷,而且孫權也沒有淪落到劉備當日的窘境。
既然如此,龐統也就不能在江東立足了。前已述及,曹操那裏是不能去的。那麼,天下之大,哪裏還有龐統的安身之處呢?隻有投奔劉備了。這樣,諸葛亮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東吳沒有龐統,不過是一隻病貓罷了,何足為慮?
諸葛亮也不擔心龐統到了劉備帳下會搶了自己的風頭。一方麵,他自己苦心經營,一個算無遺策,百戰百勝的“神”的形象已經日漸深入人心。在“光暈效應”的作用下,已經無人可以掩蓋他的光芒。另一方麵,劉備也不是當日的孤窮劉備了。赤壁之戰,不但給他帶來精神上的高度自信,也給他帶來了物質上的異常富有。這樣的劉備,不管他曾經是多麼地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也會出現傲慢自矜的傾向。所以,而隻要龐統來投奔劉備,不管他是如何地名重天下,劉備也不可能像當初苦求諸葛亮那樣對待他。這樣,諸葛亮就可以牢牢地把龐統釘在助手的位置上,即可為自己分擔軍國憂勞,又能為自己所控製。
以上是諸葛亮打的如意算盤,也是他必須親自到江東一行的真實目的。
諸葛亮和龐統述談完畢,告別而去。東吳卻又有一人,要壞諸葛亮的好事。
這個人就是魯肅。
魯肅頗有自知之明。他深知,以周瑜之智,屢次和諸葛亮交鋒,都大敗虧輸,最後連小明都搭上了。以他本人的能力資質,來擔任東吳的大都督,是無法和諸葛亮相抗衡的。而眼前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正客居東吳。龐統早已經在赤壁之戰中展現才華,周瑜對他也是稱羨不已。如果重用此人,一定能夠與諸葛亮勢均力敵。
所以,魯肅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個人得失為輕。他要麵見孫權,辭去都督一職,力薦龐統出任東吳大都督。
以魯肅目前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在孫權心目中的分量,他的“第三方推薦”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
心理感悟:過度沉溺於“社會比較”,往往會導致自我價值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