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抵賴的訣竅(2 / 2)

魯肅想了想,問道:“公子若在,如何?不在,又如何?”魯肅自以為問得高明,其實正入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說:“公子在一日,則我守荊州一日。如果公子不在了,另行商議。”

魯肅說:“如公子不在了,荊州必須還給我東吳。”諸葛亮笑道:“就按你說的來。”魯肅心中一塊大石頭落了地。劉備這才發言,吩咐擺宴款待。

這個可笑的“借荊州”的協議之所以能達成,其關鍵在於劉琦的健康狀況。劉琦的健康狀況本來是個偽命題,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根本不是考慮“在”與“不在”的時候。但諸葛亮事先安排讓劉琦裝出垂危之狀,就讓整個命題成真。魯肅隻有看到劉琦朝不保夕,才有可能主動退讓,等劉琦死了之後再來取回荊州。否則劉琦生龍活虎,魯肅再傻,再天真,也不會輕易放棄領土要求。

而“借荊州”其實隻是諸葛亮的一個緩兵之計。較真起來,劉備一方是背離道義的。魯肅如果隻是堅持討要說法,諸葛亮也是沒有辦法的。現在,委屈劉琦扮一下垂死之人,和周瑜受了箭傷詐死,其實都是一個套路。這樣一來,談判就不會陷入你爭我奪的頂牛中,而是可以用第三個途徑加以緩衝了。

但諸葛亮這樣做,等於是給自己,給劉備集團上了一個枷鎖,此後孫劉的一切糾紛,禍根即在於此。

人在得意的時候,會自套枷鎖。此前周瑜以為南郡勢在必得,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人在愧疚的時候,也會自套枷鎖。這並不說明諸葛亮不夠厚黑,而實在是照顧了劉備的“道德需求”。

諸葛亮自以為聰明,但其實並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這隻是一種拖延,而拖延隻能有助於事情向你不願看到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其實,這牽涉到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說起。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是沒能說服關羽聯吳抗魏嗎?是沒能阻止劉備伐吳嗎?是多次北伐勞而無功嗎?

都不是。

諸葛亮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成功地說服劉備奪取劉表治下的荊州。

當初諸葛亮在草廬之中,對劉備侃侃而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主張。這就是“隆中對”。隆中對力主聯孫抗曹,但其能夠得以施行的基本前提就是取得劉表治下的荊州。

同樣的一塊土地,什麼時候奪取,從誰手上奪取,就戰略價值而言是完全是不一樣的。當時,曹操尚未進兵,孫權與劉表相持不下。如果這個時候,劉備從劉表手中得了荊州,就是自家獨立的地盤,和外界不會有領土糾紛。這樣,曹操不能見劉備坐大,也會前來攻打。此時,聯孫抗曹,就順理成章。擊敗曹操之後,東吳也不可能提出荊州歸屬的疑問。這樣,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才是真正得到了貫徹實施。

而這個最好的時機錯過之後,荊州的歸屬就有了很大的爭議。現在,諸葛亮靠著陰謀詭計,借著東吳之力,取了荊襄,但也為雙方今後的領土糾紛留下來隱患。這一刻,諸葛亮雖然靠“借荊州”得到了暫時的安寧,但此後,他再三抵賴不還荊州,在道義的對立麵上越走越遠。當關羽鎮守荊州後,其實已經不能心平氣和地與東吳建立聯盟了。道理很簡單,你劉備是得利一方,當然是想維持現狀,保持和平合作的。但東吳這方連續吃虧,心理怎麼能平衡呢?必然要想方設法,奪回荊州的。所以,關羽與東吳的交惡,其罪責也不能全部歸結於他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真正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沒能合理合法地早早奪取荊州。

也許有人會說,並不是諸葛亮不想早取荊州。他多次勸劉備趁早下手,隻是劉備囿於道德約束,沒有聽取他的意見。但說而不服,說而不從,正是諸葛亮的缺陷與失敗。劉備並不是不能違背道德,隻是你必須給他一個足以違背道德的理由。諸葛亮沒有找到這個理由,所以,錯失良機。而另外一個與他齊名的龐統,就幫劉備找到了這樣的理由,讓劉備克服了道德障礙,直取西川。

所以,責任還是要歸結到諸葛亮身上。諸葛亮對劉備說的那句“早晚讓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座。”看似自信自得,其實卻是錯誤可笑的。早晚有別,領地的戰略意義是必須考慮時間價值的。

……

心理學家感悟:在品嚐最成功的果實的時候,往往已埋下了最失敗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