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師伊長技以製伊(1 / 2)

周瑜從魯肅處詳細了解了諸葛亮的才能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劉備在這樣的人才輔助下,必然成為東吳的大患。

周瑜與魯肅說起自己的遠憂。魯肅當即想起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當初,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又向孫權推薦了諸葛瑾。

魯肅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兄長,不如讓他以兄弟之情去勸說諸葛亮一同為為吳侯效力,豈不美哉?”

周瑜連連稱善,這是化敵為友的最好辦法。他當即請來諸葛瑾,要他去勸諸葛亮“跳槽”。諸葛瑾領命而去,左思右想,要如何說服兄弟。諸葛瑾當然了解兄弟的口才和能力,江東群儒的車輪大戰都勝不過他,何況自己口拙嘴笨呢?但諸葛瑾的殺手鐧是“手足之情”,他決定“以情動人”。

諸葛瑾來見諸葛亮,一見麵,尚未說話,就先流淚哭了起來。

諸葛亮和兄長分開也有挺長一段時間了,也不免動了感情,兩人訴說離別之情。

諸葛瑾抽泣著說:“兄弟啊,你可曾知道伯夷叔齊這兩個人的手足之情嗎?”

在這個敏感的環境中,諸葛亮保持了高度的警覺。他頓時明白了過來,心裏暗想:“一定是周瑜讓阿哥來勸我歸附東吳了。”

諸葛亮當然不會歸附東吳的。如果要投東吳,他早就可以過來了,何必等到現在?但手足之情的說服力是巨大的,該如何拒絕又不傷害兄長的自尊心呢?諸葛亮一邊緊張地思考,一邊不動聲色地回答說:“伯夷叔齊是古時候的賢人啊。”

這兩人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感情極好。孤竹君遺命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

諸葛瑾說:“伯夷叔齊這哥倆,活在一起,死在一起。我和你也是一母同胞,卻各事其主,早晚不能相見。想想伯夷叔齊,真是萬分羞愧啊!”

諸葛亮想到了自己和兄長之間幾乎完全對等的境況,辦法也就隨之而來。

這種辦法就是“鏡像反製”。既然雙方的境況情形是對等平衡的,那麼,你準備用來說服我的所有理由,都可以被我用來說服你。但我的真實目的並不是要說服你,而隻是要抵製你對我的說服。這種辦法不但能夠輕易達到效果,而且柔軟無傷。

諸葛亮說:“阿哥啊,我有一個辦法,能夠讓咱們倆忠孝兩全,朝夕相守!”

諸葛瑾以為兄弟被自己打動了,一陣歡喜,連忙說:“說來聽聽。”

諸葛亮說:“我和兄長都是漢室之臣。現在劉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如果兄長能夠放棄東吳,和我一起侍奉劉皇叔。這就是全忠了。咱們父母墳塋都在北方,如果兄長和我一起回歸江北,那麼早晚祭祀拜掃,也就很方便了。這就是全孝了。你意下如何呢?”

諸葛瑾一聽,心裏涼了半截:“本來是我來勸他的,怎麼反倒被他勸了去呢?”

而且,諸葛亮的話裏還埋下了很厲害的伏筆,如果諸葛瑾還是要強行開口,那麼,不忠不孝的罪名隨時就可以反扣過去。這裏,諸葛亮暫時先點到為止。

諸葛瑾應變的能力本來就不很強,這時也隻能無話可說了,隻能悻悻而去。

諸葛瑾回報周瑜。

周瑜心想,既然諸葛亮不肯改換門庭,那麼為了東吳的利益不被分肥,就不能讓他繼續留在東吳了,必須給他出難題,讓他知難而退,早點回去。

周瑜左思右想,想出了一個極大的難題。周瑜當下升帳,派人請諸葛亮來議事。

雙方坐定,周瑜擺出一副請教的樣式,問道:“當年曹操在官渡怎麼能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呢?先生精通兵法,能否賜教啊。”

諸葛亮的警覺性很高,知道必然是因為阿哥勸我不動,又想法來為難我,想讓我知難而退。但是,你可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我既然來了,不達到我預期目的是不會回去的。一旦達到了我的目的,你就是留我,我也再不肯多停留的。

諸葛亮說:“我聽說大概是曹操采納了許攸的計謀,燒了袁紹的烏巢之糧,所以一戰成功。”

周瑜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說:“先生之言極是啊!看來,燒毀糧草是以少勝多的保證啊。現在曹操有八十三萬軍馬,我們隻有三萬軍馬,怎麼能阻擋呢?必須先燒了曹操的糧草。我聽說曹軍的糧草都在聚鐵山。先生你久居漢上,熟悉地理。既然咱們兩家聯合,我也就不客氣了。就請先生率領一千兵馬,星夜前往聚鐵山去燒曹操的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