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早已洞察魯肅的動機,加上時機確實緊急,稍縱即逝,也就不再繞圈子,隻是微微一笑,說:“曹操的底細,我全都知道。隻是可恨力量薄弱,隻好暫時避他鋒芒!”
魯肅問:“接下來,劉皇叔有什麼打算呢?”
諸葛亮說:“皇叔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正打算去投奔呢?”
標準的“不情願賣家”策略再次出現!劉皇叔有的是選擇,不一定要和你東吳聯合的。這是暗逼魯肅主動伸出橄欖枝,發出聯合抗曹的邀請。
魯肅果然中計,說:“吳巨糧少兵微,自身難保。皇叔去投,恐怕也難長久吧。”
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說:“沒什麼,這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到時候,我們另有打算。”
魯肅憋不住了,連忙說:“江東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占據江東六郡,兵精糧足,文武具備。皇叔為什麼不派人去和他聯合呢?”
諸葛亮淡淡地道:“皇叔和孫將軍素無交情,去了怕也是白費口舌。”
魯肅說:“先生長兄就在江東,深得重用。魯肅不才,願請先生和我一起會東吳去見孫將軍。你意下如何?”
魯肅為什麼要主動發出諸葛亮夢寐以求的出訪邀請呢?
魯肅並不是存心要為諸葛亮做嫁衣裳。魯肅判斷,曹操心雄天下,所向披靡,絕不會征服了荊襄就會收手,必然會對江東下手。但以孫權從未經大事,諸謀士也是久享安平,不樂思戰,恐怕會是“投降”之議成為主流輿論。魯肅自己是希望孫權一統天下自立稱帝的。但他覺得,單靠自己的力量,勢單力薄,是不能說服孫權和其他眾多謀士向曹操宣戰的。
而諸葛亮是最理想的、最具說服力的人選。他連續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可謂是曹操的克星。如果由他出麵說服孫權,那自然是手到擒來。魯肅的這個想法,也是對“第三方說服”策略的一種運用。
但劉備一聽,卻坐不住了。諸葛亮是他最為倚重的謀士,此刻險象環生,更是須臾離不開。劉備更加擔心,諸葛亮兄長就在江東,如果諸葛亮到東吳一看,那裏的環境要好得多,再加上諸葛瑾以兄弟之情加以勸說,諸葛亮很可能就滯留不歸了。
劉備一想到這,連忙出言阻止,說:“孔明是我的老師,片刻不可相離。怎麼能夠跟你去東吳呢?不行,不行!”
劉備的這一下真情流露,好不作假,卻正好大大助力了諸葛亮的“不情願賣家”策略。魯肅隻好使出渾身解數來勸說。
諸葛亮看看火候已到,自己樹立權威、確保平安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就對劉備暗示道:“事情已經很緊急了。我還是到江東去一趟吧。”
諸葛亮知道,這次不冒險是不行了。自己的平生大誌、旁人對自己的景仰稱頌,全在這一次冒險上。如果不去冒險,結果必然是灰飛煙滅,身敗名裂。而如果去冒險,雖然不能確保成功,但總還有一線希望。
諸葛亮麵對危機的這種抉擇心理,已經被現代的心理學實驗所驗證。有意思的是,他的這種抉擇心理,和一江之隔的孫權幾乎如出一轍(留待下節詳解)。
曹操大軍壓境,孫權會做何選擇呢?
如果孫權選擇投降,那麼,諸葛亮的這一次冒險就隻能以慘敗告終。但如果孫權選擇宣戰,又哪裏需要劉備這一點微不足道的兵力呢?諸葛亮難道真的能僅僅靠三寸不爛之舌來和孫權合夥分紅呢?
我們隻能說,諸葛亮此去,雖然雄心萬狀,但結果一點也不容樂觀……
……
心理學家感悟:機運是超越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