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是話語的奴隸(1 / 2)

諸葛亮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夏侯惇挫敗於博望坡後,曹操決定興兵百萬,一舉掃平劉備劉表,並趁勢蕩平江南,一統天下。

諸葛亮內心非常地無奈。無論是從客觀還是從主觀來考慮,他都必須將自己置於“必勝神話”的頂峰。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備的執著讓他精心謀劃的戰略失去了根本前提。

一般的人,到這個時候不是尋找退路,就是開始抱怨。但這才是真正考驗人的時候。成功並不是唾手可得的。在危機和困難麵前退縮的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英雄。真的英雄,就是在客觀條件極為不利的時候,依然挺起胸膛,仔細盤點任何一絲的可能性,並致力於將這微薄的可能性轉化成勝利。

上天再次給了劉備和諸葛亮一次機會。

劉表病重,派人請去劉備。劉備帶著關張(帶著這兩個如狼似虎的兄弟,是為了確保人身安全)去見劉表。劉表說:“我已經病在膏肓,隻好托孤給賢弟。我兩個兒子都不成器,我死之後,賢弟你來掌管荊州吧。”

在一般人眼裏,劉表一直是“無能”的代名詞。但這種看法其實並不準確。劉表能夠在亂世中掌控荊州這麼大的地盤,並多次擊退以“勇猛善戰”著稱的小霸王孫策的進攻,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人總是要老的,劉表的雄心隨著年老體衰而逐漸消減,以致於後期陷入“無作為”、“不作為”的境地。

盡管如此,劉表還是展現了一次英雄本色。他這次托孤給劉備,著實給劉備好好上了一課。你看,他嘴裏口口聲聲說是“托孤”,卻又要讓劉備來執掌荊州。“托孤”就是讓劉備輔佐自己的兒子,掌管荊州則是讓劉備為荊州之主。這兩者是矛盾對立的。實際上,劉表是將了劉備一軍,用劉備一貫的“仁德”名聲來約束劉備。

眾所周知,人都是有保持表裏如一的一致性需求的。所以,劉備隻能回答說:“兄長,我一定會竭盡心力,扶助賢侄,我怎麼敢自己來執掌荊州呢?”

劉表的這一招的威力讓劉備記憶深刻,以致於在許多年之後,他在白帝城如法炮製了一番。很多人都欽佩劉備手腕的高明,隻用簡單幾句話,就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劉備並非原創,而是從劉表這裏偷學的本領。

此時,劉表劉備都還不知道曹操大軍已經向荊州進發。如果他們知道情勢已經十分危急,一定會將剛才的這番決議付諸實施。劉表會立即讓長子劉琦繼承荊州,讓劉備盡心扶持。他已經做好了工作,巧妙地“逼”劉備許下了承諾,劉備不得不為實現自己的承諾而努力奮鬥。這樣,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名青史的很可能就是劉備,而不是諸葛亮了。

但可惜劉表還是有些優柔寡斷,終於錯失了這個唯一的機會。

劉備回到新野,向諸葛亮說起此事。諸葛亮惋惜不已,連連歎息,說:“主公,你怎麼不接受劉表的大禮呢。這次不接受,大禍就不遠了。”

劉備為了調和內心的認知不協調,隻能選擇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說:“景升對我甚厚,如果我接受了荊州,別人都會指責我忘恩負義。我實在是不忍心。”但其實,劉備就算心裏一萬個願意,又怎麼敢接受呢?

諸葛亮並不能理解劉備當時的壓力。如果他此刻能夠理解,日後在白帝城,當劉備說出類似的那番話的時候,就不會倍感眼裏,涕淚橫流,連連表忠了。諸葛亮那一刻在劉備病榻前的心情,和劉備這一刻在劉表病榻前的心情是一模一樣的。諸葛亮此刻沒有從劉備的經曆中學會這一課,就隻能在日後補上這一課。

不過,話又說回來,劉備的臉皮實在薄了一點。李宗吾的《厚黑學》中說劉備是靠臉皮厚贏得三分天下的。這句話其實最不靠譜。如果劉備臉皮厚一點,他完全可以按照劉表的吩咐,立即將劉琦喚來,輔佐他繼位。此時劉表未死,尚有餘威,還能壓得住蔡瑁之流,再加上諸葛亮的智慧,關張趙雲的勇猛,應該可以將荊州掌控在手裏,就像日後諸葛亮掌控整個蜀國一樣。這樣,即使曹操來犯,劉備以整個荊州之力抵擋,勝負當是未知之數。

劉表劉備的猶豫,終於錯過了這唯一的機會。

此後,劉琦得知父親病重,趕來探望,卻被蔡瑁拒之門外,隻好怏怏回到江夏。劉表很快病死。其後妻蔡氏篡改劉表遺命,和兄長蔡瑁扶立親生兒子劉琮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