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錯位隆中對(2 / 2)

很多人以為這是諸葛亮的“統一天下論”,但其實不然。

諸葛亮的這段話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分天下”,第二部分才是“統一天下”。這兩個部分在諸葛亮心目中是截然不同的。第一部分“實”,可謂是戰略目標,是他出山後一定要實現的,也是他相信自己能夠幫助劉備實現的;第二部分“虛”,可視為戰略遠景,到底能否成功,則不是僅靠人力所能實現的。諸葛亮對此並沒有太大的把握。

為什麼這樣說呢?

諸葛亮應該是當時最具戰略眼光的人,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把握遠勝常人。他的師友司馬徽、崔州平都曾經評論過天下大勢,認為“大治之後必有大亂”,漢室已經統一了四百多年,接下來必然是割據混戰的亂世。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但是,他也知道,劉備是不可能僅僅滿足於三分天下的,為了因應劉備的需求,諸葛亮必須加上“如果天下有變”的這一段。但這僅僅是“如果”,僅僅是用來滿足劉備對未來遠景的憧憬的。諸葛亮內心認為,真正切實可行的就是三分天下據其一。如果劉備能夠完成這個目標,就已經是符合發展趨勢的最大的一種戰略可能了。

劉備此刻的關注點並不在於諸葛亮說的內容,因為這是以後有大量時間可以探討的。他最關心的是盡快說服諸葛亮同意出山,所以,他並沒有深入細致地了解諸葛亮所說的內容,隻想附和迎合,滿足諸葛亮的“展示欲”後,趕快讓他答應跟自己回新野。

隻關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而往往無暇顧及整體和長遠,這是一般人都會有的認知傾向。劉備也不例外。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後,說:“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頓開,如撥雲霧而見青天。不過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都是漢室的宗親,我不忍心奪取他們的地盤啊?”

諸葛亮以為這不過是劉備的一貫的“托辭”而已,在他的心目中,政治家是不能有婦人之仁的,該出手的時候必須出手。所以,諸葛亮在這樣的認知傾向下,就不再展開論析,而是淡淡地說:“據我夜觀天象,劉表將不久於人世,劉璋也非立業之主,荊州益州久後必歸於將軍。”

諸葛亮和劉備各自的認知傾向,讓雙方都以為對方懂得了自己的意思,但其實雙方都誤解了自己的意思。

按照諸葛亮的理解,他認為劉備內心是會同意對劉表下手,占據荊州的。這樣就能順利擁有立身之基,然後再以此為條件,和孫權對等性地聯合,共同應對曹操。但諸葛亮決沒想到,劉備說的“不忍心對劉表下手”,絕非托辭,而是內心真實意思的表達。當後來諸葛亮真的建議他這樣做的時候,他斷然予以拒絕。這等於是把諸葛亮逼上了絕路。因為一個赤手空拳、沒有立錐之地的劉備,怎麼可能說服孫權來和你聯合抗曹呢?

如果諸葛亮知道劉備的真實想法,他說不定就會不出山了。因為當時的天下,曹操和孫權勢力已成(參見地圖),一窮二白的劉備是很難對他們下手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挑最軟的柿子來捏。而劉表是最近在眼前的軟柿子。不對劉表下手,根本沒法開展霸業之旅。諸葛亮的“隆中對”,當然是非常傑出的戰略規劃,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地圖,恐怕也會得出“隻能如此”、“不得不如此”的想法吧。

劉備對名聲的顧忌,等於是拴住了諸葛亮的手腳。唯一的一條路被劉備堵死後,諸葛亮其實已經很難施展拳腳了。但他已經出山上了劉備的“賊船”,哪裏還有退路呢?

這也逼得一生謹慎保守的諸葛亮在出山初期,頻頻行險,孤身獨自去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和“資產”幾乎為零的劉備聯合抗曹,後來又不得不連蒙帶騙地“借荊州”,總算是為劉備謀得了立身之基。

但這樣的難度其實遠遠超過了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預計,而且也為蜀漢後來與東吳交惡埋下了禍根。

凡此種種,都是這次“隆中對”,劉備和諸葛亮沒有對個明白帶來的後續影響。

但不管怎樣,劉備和諸葛亮終於達成了“共識”。諸葛亮終於決定要出山了。諸葛亮是個精細的人,他吸取了徐庶被曹操賺去老母的教訓,提前安排好了家眷,杜絕了自己的後顧之憂。

……

心理學家感悟:目標與手段的階段性錯位,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