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概率事件(2 / 2)

所以說,劉備實際上是想用自己的眾多頭銜來對抗諸葛亮的“不情願賣家”策略。

不過,這個小童深受諸葛亮熏陶教導,口舌伶俐,一句話貌似“童言無忌”的話語就把劉備的話頂了回去:“我記不得這許多名字。”

劉備一驚,這童子雖小,但這句話分量很重,仿佛在淡淡地指責劉備有故意炫耀自己地位之嫌。而這正是隱士最不能接受的態度。如果小童通報給諸葛亮,說不定諸葛亮立即就會拒不見客。

劉備立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你就說新野劉備來訪!”

小童說:“先生今早已經出門了。”

劉備急問:“先生到哪裏去了呢?”

小童說:“先生蹤跡不定,不知到哪裏去了。”

劉備又問:“那麼,先生什麼時候會回來呢?”

小童說:“我也說不準,也許三五日,也許十幾天。”

不知到哪裏去了,不知何時回來,簡直是一問三不知!增加有意購買者的難度和不便,反而更能激發購買欲望。這真是將“不情願賣家”的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好辦法啊!

劉備聽了,心裏惆悵不已。果然這個諸葛先生深得隱居之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根本無意出山。

張飛性急,連聲催道:“既然不在,我們趕快回去算了。”劉備戀戀不舍,還抱著萬一的希望,說:“再多等一回看看吧。”

如果劉備這一次就能見到諸葛亮了,那諸葛亮就不能叫諸葛亮了。他在這裏等也是白等。還是關羽比較理智,勸劉備說:“大哥,我們不如暫時回去。下次先派人來打探清楚,等諸葛先生在家了,我們再來探訪。”

劉備聽取了他的建議,對童子說:“如果先生回來了,麻煩你說一聲劉備曾經來尋訪過。”然後帶著關張隨從,悶悶不樂地離開茅廬返回。

走了數裏,迎麵忽見一人,神清氣爽,眉清目秀,容貌軒昂,豐姿英邁,頭戴逍遙巾,身穿青道袍,款款行來。

劉備大喜,對兩個兄弟說:“這必定是諸葛先生回來了!”立即下馬施禮,問道:“先生莫非是臥龍?”

那人問:“將軍是誰?”

劉備說:“我是劉備。”

那人說:“我不是孔明,我是他的好友崔州平。”

劉備這已經是第二次犯錯認諸葛亮的錯誤了。第一次是在軍營中,軍士來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劉備立即說:“莫非是諸葛先生來了?”

而這次,他又自以為是地將崔州平誤認為諸葛亮。

劉備閱曆頗豐,又非莽撞之徒,卻為什麼會連續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呢?

劉備的這種行為是“選擇性知覺”的典型體現。

選擇性知覺是指人們在某一具體時刻隻是以對象的部分特征作為知覺的內容,或以自身的興趣、背景、經驗及態度選擇解釋他人或事項。

人的大腦,並不總是客觀而清醒地通過細致的分析來認知事物的。對於某些事物,在我們看到之前,腦海中就已經對它有一個期望的輪廓了。有時這個輪廓過於清晰,或著這種期望過於強烈,就會形成一個模板,甚至決定了事物在我們腦海中呈現的樣子。

心理學上有一種測量人潛意識的測試,叫做“羅夏墨跡測驗”。心理學家用10張經過精心製作的墨跡圖對被試發問,被試可以對著這些墨跡盡情發揮他們的想象,說出他們看到了些什麼。同樣的圖案,在不同的人看來,就代表著不同的形象與含義,而心理學家就可以據此展開分析。

劉備在第三方推薦的強烈暗示下,已經對諸葛亮“如饑似渴”了,同時,他在自己的腦海中已經給諸葛亮畫出了一副“氣度軒昂的世外高人”形象,隻要遇到的人,大致符合他想象中的“諸葛亮形象”,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其“選擇性判斷”為諸葛亮。

劉備腦海中的模板太過深刻,所以,這樣的錯誤,他接下來還要犯上好幾次……

……

心理學家感悟:世界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是你所期望看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