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業現代化的製度創新研究(1 / 3)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業現代化的製度創新研究

宏觀經濟

作者:楊輝

【摘 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需要協調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相對滯後迫切要求農業現代化的製度創新。本文在大量文獻基礎上總結出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我國城鎮化嚴重落後於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從而導致我國農村現代化的道路更加漫長。因此,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在扭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加速土地流轉,加大農業推廣力度,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力量的農業發展模式,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工業化 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 製度創新

一 農業現代化內涵

我國2007年1號文件將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定義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係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從該定義中可看出,現代化農業的核心是利用現代化的工業設備、技術、經營理念來武裝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全麵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二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係

1.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係

一個國家要繁榮進步,要富強,必走工業化的道路。國家的文明程度就是看工業文明的程度。農業的現代化是工業文明在農業中的應用,是國家現代工業文明的必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工農業協調發展,既要有高度先進的工業化,也要有發達的現代農業。但在各國實際的工業文明進程中,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是不同步的,“農業發展後於工業是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固有的現象”。各個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都優先發展工業,將農業作為母親產業,為工業化積累資本,提供物質原料。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又反哺農業,為農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提供資金,從而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形成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從而使工農業平衡發展。

2.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係

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工業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開始積聚,積聚的結果會使原有的城鎮擴大成為城市,同時又會增加新的城鎮,最後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工業化的進程其實也是城鎮化的進程。農業現代化,要降低人地比例,需要不斷轉移農村剩餘人口,沒有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剩餘人口的轉移將非常艱難。國民經濟發展是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工業化促進城鎮化,城鎮化促進農業現代化,最後使國民經濟全麵協調發展。

三 我國農業現代化所麵臨的問題

1.我國農業發展當前所處階段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教授約翰·梅爾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農業技術基本停滯;第二階段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過渡階段,此階段主要依靠實用性的生物化學技術來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在第三個階段中,農業部門的相對重要性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平均農場規模擴大,充裕資本開始投向農業,勞動成本變得高昂,用機器代替勞動可以節約農業生產成本。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現代化正處於第二階段,隻有少部分發達地區進入到了第三階段。

2.我國農業發展現階段所麵臨的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所有農業文明社會向工業文明社會過渡時期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三農問題,即“農業萎縮、農村凋零、農民貧困”。我國以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為基礎,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由此也導致我國三農問題更加凸顯,矛盾更加突出。

第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平衡,導致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本快速流失,農村發展後繼無人。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由最初的相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到現在的民工荒,都顯示了工業化對人力資本的集聚作用。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平衡。在沿海工業化發達區域,城市化進程較快,而西部則工業化城市化相對落後。西部貧困山區,甚至城鎮人員都流動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去打工,農村留下的隻是婦女、老人和兒童。農村勞動力快速減少,具有經營頭腦、有膽識、有魄力的人才在農村更是鳳毛麟角。在農村新事物、新產品、新項目的推廣中,由於農村人力資源質量的下降,推廣事倍功半。雖然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人口、農業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都會下降,但數量的下降是以質量的上升為前提的。不可想象,在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都下降的情況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會快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