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打”回老家去(1 / 1)

【一】

《團結報》6月15日訊:花垣第一台混凝土環保生產線投產運行。內容是“花垣縣花垣鎮農民賈祖興2010年在該縣信用聯社的大力支持下,籌措資金2000多萬元,建起了‘興菊建材有限公司’,在花垣第一個引進混凝土一條龍環保生產作業線。一改傳統混凝土作業風險高、勞動強度大的落後局麵。”看到這條新聞,我既興奮又高興,心中為家鄉——湘西自治州花垣縣近幾年的發展變化而感動、自豪。十年來,我一直在浙江溫州打工,從事混凝土泵送行業,從一名普通的接管員到泵車的操作工,到設備管理,再到現在泵送生產的全局負責和管理,讓我積累了豐富的砼泵送技術和維修管理經驗。十年的風雨坎坷,十年的起落沉浮,讓我明白了先做人,後做事的道理。

這則新聞,加上我在溫州十年磨一劍的經曆和見識,剛好證明家鄉混凝土行業的起步比溫州晚了整整二十年。因為十年前我進公司時,公司已經發展五年了,而該行業在溫州已經發展了十年。我所加盟的這家公司是一家規模大、在當地發展較早的大型混凝土集團公司。當然這也是一種現實,畢竟家鄉在內地,而溫州是沿海城市,是浙江省第三大城市。歌曲《春天的故事》裏的一句歌詞足以證明這一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溫州就在這個圈裏,而我的家鄉在圈外,在千裏之外。所以,這也是一種事實。2001年6月28日,我來到溫州這這座城市打工,分明感覺到一個舊溫州的背影剛剛離去,而一個正在建設和發展中的新溫州步履陽剛撲麵而來。

湘西《團結報》是家鄉的媒體,家鄉的門戶,家鄉的聲音。自從買了電腦,我的鼠標總會在難得的休閑中頻頻點擊團結網的數字報,搜尋湘西新聞,收集家鄉發展的點點滴滴。看到混凝土行業在家鄉縣城紮根駐足,看到商品砼攪拌車在家鄉的公路上來回穿梭,雖然這一天來的遲了一些,但還是能將我心深處的那一片激情點燃,溫暖身處他鄉異地的我和我的夜夢。

【二】

說到商品砼行業的立足與發展,我不得不提到今年(2011年)春節的一件事,我更不得不提到溫州模式。因為我和我的企業都是從行業競爭與發展中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知道湘西吉首有混凝土廠家的準確時間是2010年6月中旬,我是從一個麻陽老鄉那裏得知的。當時的我十分興奮。術業有專攻。畢竟預拌混凝土行業在我們後麵地區是一個新興行業,也是建築業中的一種特種職業。當時我隻知道吉首有兩家,具體是位置和企業的名稱以及經營情況我都不清楚。

今年春節我從家裏返回溫州上班,在吉首火車站候車時,看見一輛乾城混泥土公司的攪拌車從火車站前駛過,等我反應過來想記住車門上的廠家電話號碼時,那輛讓我興奮了一陣的攪拌車已經駛出了我的視線。遺憾!在這過程中我隻記住了“乾城”二字。

於是,我看時間還早,還有一個多小時火車才來,就招手叫上一輛的士,逆著攪拌車行走的路線漫無目的尋去,可還是找不到。最後我下車問了一家店老板,才問到了乾城混泥土公司的具體位置,原來就在火車站東邊的采石場內。我又搭了一輛的士過去才找到了該廠。那種高興勁不亞於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我進去找到一名生產部經理,對該廠生產經營情況作了大致的了解。

原來,吉首市也和當初的溫州市一樣,為了保證建築質量,規定隻要建築達到一定的規模,樓層達到一定的高度,必須使用商品混凝土。這是2010年州政府相關文件的明文規定,給當地砼行業的發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促進了該行業的區域立足,有效地帶動力地方經濟。其實,這也是當初溫州模式的一部分,多年前,隨著溫州市混凝土廠家的越來越多和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老百姓建民用房都要求使用商品混泥土了。十分有效地禁止了沙石滿地、粉塵漫天的自拌混泥土的隨意汙染。給砼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給建築建材行業提出了更高更嚴格個標準和要求。

【三】

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搜尋,知道吉首去乾州方向還有一家金成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現在又在《團結報》上發現花垣也興建興菊建材公司(主營混凝土攪拌生產)。看來,我們帶著打工得來的技術經驗“打”回老家去的條件越來越成熟了。

常言道:故土難離。但對於我們這些不得已離家打工的人來說,更多的是月是故鄉明,山是故鄉美,水是故鄉甜,人是故鄉親。

陣陣晚風的輕拂中,我仿佛聽到了家鄉建設的聲聲召喚,在心裏暗暗下定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