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弄進去了”的新聞,經過一以傳十,十以傳百,風一樣在本公社傳開,甚至傳到其它公社,不管是集體飼養的母豬,還是家庭飼養的母豬,豬的主人都把母豬讓女知青輔助配種當樂事,在樣板戲看煩了的年代,的確是一件讓神經中樞受到強烈刺激的樂事。
袁靜莉已沒有時間牽著種豬走村串戶了,各地需要配種的,都把母豬牽到鄢家灣配種。開初,袁靜莉還宣傳“二次交配”的好處,但她發現牽來的母豬多了,便不再“二次交配”,堅決按培訓班的要求,為嚴格保證交配質量,自己飼養的種豬一天隻能和一頭母豬交配一次。袁靜莉登記注冊,規定交配時間,主人眼見母豬發情期將過,隻得放棄看女知青輔助交配。
一頭種豬根本就適應不了“千豬爭雄”的局勢,隊長經袁靜莉說服後,到區獸防站聯係種豬仔。站長告訴他,縣配種站調進10頭“杜洛克”種豬。這種豬從英國引進,耳朵大而薄,軀體長,背弓形,腹部充實而緊,四肢長,生長很快,6個月可以長到150斤,1年重達320斤,飼料轉化率高,瘦肉率55%以上。用“杜洛克”豬與本地土豬雜交,仔豬優勢明顯。聽說你們生產隊喂種豬的是女知青,公社很支持她的工作,我馬上給縣配種站打個電話,要求分給我區一頭。
區獸防站站長馬上給縣配種站打電話,接電話的還是那位年事已高的女專家,她對袁靜莉在培訓班上的表現很滿意,馬上同意分給一頭。
這種老祖宗在英國的“杜洛克”,引種中國後經過幾代繁育,適合了中國的環境條件。將之移至華鎣山穀,很快與這裏的天地合為一體,在主人的精心照料下,表現出有別於當地黑毛土豬的體格優勢。眼見“杜洛克”配種有望,袁靜莉在人工輔助配種時,不失時機地宣傳“二次交配”新技術。
當“杜洛克”長到8個月,體格已比同時喂養的黑毛土種豬體格大一倍,全身披著棕色的毛,猶似動物園裏的棕熊,隊長見了,喜在心頭。
縣配種站派技術員徐寧調查各處飼養“杜洛克”的生長發育情況。他發現袁靜莉喂的“杜洛克”生長發育最健壯,他講了“杜洛克”交配的一些注意事項,袁靜莉留他吃飯,他很樂意地留下了,這個畢業於四川畜牧獸醫學校的高材生,開始對養豬能手袁靜莉發生好感。
當“杜洛克”投入配種之後,袁靜莉“二次交配”的計劃得以實現。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幹有意義的活,成了她最大的享受。
據調查,凡進行“二次交配”的母豬,下豬仔8-12個,比一次交配多下2-4個。縣革委生產指揮部高度重視,派幹部下鄉調查後,發出簡報,縣知青辦公室見到簡報,這才知道本縣有一位忠於畜牧事業的女知青,將她評為全縣先進知青。並報地區知青辦。地區知青辦主任見到上報材料,一下子驚呆了,一個年紀輕輕的女知青,竟敢於衝破幾千年的世俗,在眾人的圍觀中進行人工輔助配種,在全地區獨一無二。不,在全省也可能獨一無二,於是相約《巴山日報》記者長途奔波,登上華鎣山鄢家溝,送上一摞畜牧科普書籍,詳細記載動人的先進事跡。一篇《一心為集體 敢破舊觀念——記種豬飼養員袁靜莉先進事跡》的長篇通訊在《巴山日報》發表。
春節,袁靜莉回家看望母親,“老摳兒”米從貴主動幫她喂豬。當她母親見到一摞紅朗朗的獎狀和報紙上的文章後,激動得熱淚盈眶,雙手顫抖。
有件喜事值得提一下:改革開放十多年後,重慶渝江區對台辦公室接待了回大陸探親的袁從軒先生。當年他隨長官楊森將軍逃到台灣後,當上體育局長的楊森,任命老部下袁從軒當辦公室主任,一幹就是多年。直至改革開放,他才回大陸探望自己的妻女,並贈送女兒、女婿200萬台幣,作為開辦“貴莉生物有限公司”的起始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