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第二回眾人避雨無名寺飛虹留柬盜官憑

時光荏苒一晃到了三月初九,任期將近。這一日宋大人向趙大人辭行,趙大人亦不便多留。早飯罷趙大人帶上州衙的王捕頭和十幾個捕快,身著便裝送別宋大人一行,行進路線二位大人早已商定,出邛州經平落過夾關越天台就進入了雅州地界,雖然繞了一些路,但沿途都在邛州境內,無需顧慮歹徒侵擾。行前趙大人從王捕頭手上接過小箱子,親手遞給小虎子,小家夥像心愛的玩具失而複得一般,高興地緊緊抱住再也不肯鬆手。

一行人馬出州城南門三裏,登舟擺渡過南河後便進入了山丘地帶。送到一個小山坡下,宋大人堅持要趙大人回轉,趙大人指著小坡道:“賢侄稍待,此坡離城十裏,名曰失子坡,相傳是唐代安史之亂時,唐明皇和楊貴妃逃難經過至此地,混亂中丟失了太子,後人便把這裏叫做失子坡。再過去數裏,有個小村莊叫孔明村,相傳是諸葛亮駐過軍的地方,到了那裏我還想給你講個故事,講完我便回轉。”

宋大人明白,趙大人講的每個故事皆蓄深意,於是不再堅辭。爬坡下坎一路行去,不一會便到了孔明,這是一個數十戶人家聚居的小村,街麵上有十數間店鋪,穿插著一個飯館兼酒館和一個小茶館。時方巳末吃午飯還嫌早,趙大人令王捕頭去飯館安排午飯事宜,其餘的人就到茶館裏喝茶休息,二位大人到裏間單獨坐了一張桌子,茶館老板識得趙大人,取出珍藏的邛瓷茶碗,殷勤地泡上兩碗花楸茶後躬身退出。

茶館擺設簡陋盡是粗木打製的大方桌和長條凳,茶確實不錯,這裏離花楸山貢茶林不及十裏地,老板近水樓台先得月也淘得幾兩花楸二茶,秘藏起來專門款待貴客。二位大人品茶畢,趙大人問宋大人道:“賢侄,那天楊鏢頭與晏館主比武,楊鏢頭以智取勝,晏館主的徒弟王飛不服,楊鏢頭的徒弟田明對王飛說的話賢侄還記得嗎?”

宋大人道:“恩師所問,是不是田明說的,練武的人動手過招與將帥領兵打仗一樣兵不厭詐。”

“賢侄記憶果然驚人,就是這一句,其實治理一個地方,與領兵打仗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有時候用謀略比用武力更有效,得到的更多。”趙大人吮了口茶接著道:“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疆的事跡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他不動一刀一槍,不損一兵一卒智退藏兵,平定西疆的另一傑作就鮮為人知了。東漢末年劉璋治蜀,財窮兵衰,蜀邊一個藏人部落的藏兵逐漸東侵,慢慢的侵擾至邛崍威脅到成都。劉備入川後雖然打了幾仗,藏兵敗而複來,依舊騷擾不斷。諸葛亮心生一計,邀請那個部落的藏王到此地一聚,席間對藏王道:‘征戰交鋒損兵折將勞民傷財,對雙方皆大為不利,現請大王退讓一箭之地,日後我們雙方就永遠言和永不交兵,平和共處互不侵犯。’藏王大喜過望,任你有千斤之力開百石之弓,頂多也隻能射幾十丈遠,思忖有大利可圖便一口應承下來。蒙在鼓裏的藏王故作大方,把諸葛亮領到了就近的一座無名高崗上,讓蜀軍的箭射得遠一些。諸葛亮也大度地選派一個白胡子老兵出來射箭,其實那正是百步穿楊的五虎上將之一的神箭黃忠黃漢升。諸葛亮令黃忠從箭壺中隨意抽出一支箭,遞給藏王請藏王做上暗記,記號做畢藏王直接將箭遞與黃忠。其時陡然間濃雲密布山雨欲來,雲層在離崗頂隻有數丈高處卷湧,黃忠接箭在手看也不看,張弓搭箭吐氣開聲,嗖的一聲一箭向西破空穿雲而去。諸葛亮和藏王即時各派一隊兵馬,由藏王親自帶隊,聯合向箭飛去的方向搜尋,不料搜至天黑向前搜尋了數十裏,連螞蟻窩都翻遍,那支羽箭蹤跡全無,諸葛亮對藏王言道蜀軍乃順天應命的仁義之師自有神助,要藏王搜得遠些再遠些。搜了幾天一直搜到千裏之外的一處山崖,方才見到那支箭穩穩地插在山腰,兵卒攀去拔下呈與藏王,藏王接過仔細辨認,果然是自己一時心血來潮做的獨一無二的暗記,驚信真的有天兵天將護著諸葛亮,乖乖地退兵再不敢再犯,還在那個地方支爐仿造神箭,後來那裏便叫做打箭爐。其實諸葛亮早就安排常勝將軍趙雲趙子龍帶了幾個人在箭的落點處等候,神箭黃忠射出的箭落點何其精準,尚未著地便被趙子龍抄在手中,接箭後火速撤離,化裝成商人星夜兼程向西疾趕,把箭插在千裏之外的山崖上。後人就把諸葛亮會見藏王的地方叫孔明,把黃忠放箭的地方叫臥龍,孔明、臥龍這兩個地名便是這樣得來至今仍在沿用。固然誠實是好的品格,但有時謊言計謀能夠達到更好的結果,不妨也可以用用,隻要意圖正當,後人都會理解的,這個典故賢侄今後可以借鑒。”宋大人一時不明所指,思量必然對今後自己施政有助,連稱受教。

午飯後兩位大人依依惜別,趙大人令王捕頭帶四個捕快給宋大人領路,一直護送到雅州州衙才準回轉交差,趙大人與其餘捕快撥轉馬頭自回邛州城。宋大人一行在王捕頭的帶領下,沿山間小道向下一個目標平落鎮而去。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山風起處,鬆濤陣陣,眾人遊春似地談笑風生不疾不徐地隨意而行。

山區天氣變化無常,方才還晴朗明媚,一陣山風起處烏雲聚頂,不一刻飄起雨來,竟然越下越大,成了開年以來第一場大雨。山路在雨水的浸泡下一會兒就變得泥濘不堪,此地方園數十裏地表都是白鱔泥,遇水就滑溜無比,馬蹄頻頻打滑,各人隻得下馬步行。盡管每個人都帶有雨具,然而行至空曠處,雨傘對挾著風勢斜刺裏抽來的雨絲形同虛設,正值狼狽不堪之際,前方樹林中轉出一角紅牆青瓦來,出現了一座新建小廟,王捕頭趕緊安排眾人進廟避雨。小廟前後兩進,廟內隻有一個白須白眉麵色紅潤的老和尚和兩個小沙彌,後進大殿剛修完屋宇,尚未塑起佛像,大殿的門還沒有裝,空蕩蕩的一間大屋子。大夥就在大屋子裏用還來不及清掃的刨花木屑,生起兩堆火來,團團圍著火堆取暖烤衣服。三個和尚聽王捕頭說來的是趙大人的客人,不消吩咐早已忙碌開來,傾盡半月口糧做出齋飯,請各位大人就餐。

雨天傍晚天黑得早,用過飯天已黑盡,雨卻沒有停下的徵照,隻能在廟中過夜了。老和尚堅讓宋大人到他禪房中歇息,自己到偏房去與小沙彌將就一宿。宋大人推辭不過,在老僧導引下步入殿後禪房,幸好廟小少講究,屋宇相連沒有淋雨。時光尚未初更,老少二人在蒲團上落坐,小沙彌獻上茶,兩人隨便聊了起來。

宋大人見老和尚慈眉善目談吐不凡,非尋常僧人可比,不敢怠慢,拱手謙恭問道:“敢問大和尚法號?貴刹寶號?學生宋仁傑避雨倉促,打攪佛門清靜之地,蒙大師父盛情款待,學生先行謝過,寶刹落成之日定來燒香隨禮。”

老和尚雙掌胸前合十:“阿彌陀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些許微勞,宋檀越不必掛懷。老僧慧清,小寺新建尚未得名,姑且暫稱無名寺罷。”

“原來是慧清大師父,據學生陋聞,近期各地修寺建廟屢見不鮮,然都是在戰亂中損毀的原址上複建,鮮有辟地新建者,此寺新建必有因果,若大師父方便,可否為學生釋疑?”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有何不便。現今天下大定,人心向佛,老衲粗曉佛理,雲遊至此,投人所好,在此山之下的平落鎮宏揚我佛,殊料平落民風純厚人心向善,聽者日眾信徒漸增,三月前,在鎮上幾個大施主大善人倡導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此山密林中辟出一塊平地,以伐下的木材為料,建起這個小寺來,公推老衲主持。老衲算來,真正的主持會在三年後降臨,便勉為其難地應承下來,暫為代守,靜候真正的主持到來。”

“大師父乃佛門高僧,推算定然不繆,不知真正的主持現在何方?”

“此人便在今日前來的人群中,與檀越最為熟實不過。”

宋大人好奇心大發:“大師父能否釋然見告?”

“一切皆由緣定,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天機不可泄露,望宋檀越諒宥老衲緘言。”

這個真命主持究竟是誰,請讀者諸君原諒筆者賣個關子,宋大人想不到,讀者諸君恐怕也難以猜到,還是靜候下文分解吧。

擺談中,兩人越談越欣佩對方,宋大人驚異在這荒山小寺中,竟然隱伏著如此佛理精深禪機妙悟的得道高僧。慧清禪師倍感宋大人學識淵博,實乃世間少有之青年俊彥,越談越投緣,同時產生出盡夜長談的念頭。

宋大人離開後,其他的人在大殿中靠牆依柱,圍著火堆海聊一陣後,先後進入夢鄉。

“誰。”猛聽得值班的捕快一聲暴喝,隨時警覺著的楊良盛和王捕頭一躍而起,瞥見尚未裝上大門的大殿門口一個人影一晃即逝,同時一物向楊鏢頭迎麵疾飛而來,楊良盛側身偏頭,隻聽得“噗”的一聲,一支鋼鏢深深釘在腦後木柱上,鏢尾尤自嗡嗡微微發顫,王捕頭飛身向外追去。楊鏢頭無暇追敵,趕緊掠到禪房護衛宋大人。鬧騰了一陣,大家都醒來沒有了睡意,天色已經蒙蒙發亮,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停了。聽得動靜前來的宋大人要各人撿點一下,自己保管的東西和自己私人的物件有沒有丟失,眾人又清點了一陣,紛紛稟報沒有丟失任何物件。

猜疑間伍浩記起了飛鏢,邁到柱前取下,發現鏢上插有一折紙條,抽下來遞給師父。楊鏢頭展開草草一瞥,麵色大變,趕緊遞給宋大人,宋大人借著微明的曙光看去,上麵隻有六個字“暫借官憑一用”,沒有著名隻草草畫了一隻燕子。宋大人走到小虎子身旁,從貼身口袋裏掏出一把精致的小鑰匙,打開小虎子抱著的小箱子,不由得一愣,隻見原來放官憑的位置換成了幾張白紙,掀開白紙官憑蹤跡全無。小虎子見狀委屈得“哇哇”大哭起來,豆大眼淚從眼框裏滾滾湧出,連聲喊道:“宋大人哥哥,不是我丟的,我從來沒有丟過東西,東西就不是我丟的。”

這個時候王捕頭和後來追出去的捕快們嚷嚷著回來了,一進門就聽見王捕頭的大嗓門:“媽的這個臭賊太滑溜了,硬是讓他跑脫了。”他大步走到宋大人跟前欠身道:“宋大人恕小人失職,讓豸賊驚擾了大人,望大人恕罪,大人有沒有丟失什麼物件?”

宋大人唯恐進一步刺激到小虎子,輕輕地撫摸著小家夥的頭頂,淡然說道:“些許微擾何足言驚,捕頭無須自責。到是沒丟什麼,隻是官憑被掉包了。”

“什麼?”王捕頭更大聲地吼了起來:“如此要緊的文書,被賊人盜走,這還得了。張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