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是夢想,還是想夢?(2 / 3)

作上更實用的新製度,以備在推翻舊製度的同時,能夠及時確

立新製度。不然,社會就會因無製度而陷入混亂,人民就會因

無秩序而失於迷惘。

一個設想的誕生必定有著異乎尋常的好處,猶如夏蟬脫繭,

為的是變成美麗的蝴蝶。

我之所以會想出這個教育體製,是因為感悟,而感悟的材

料便是實踐,隻有實踐方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是成績

的高或低,無論是品德的優或劣,還是人際交往能力的強或弱,

其間起決定作用的無外乎自覺和獨立。一個人隻有擁有了世間

-

最堅不可摧的法寶 自覺和獨立,還有什麼困難能難得倒高

智商的人類呢?要想具備此二法寶,我們須先有獨立意識,唯

有獨立才能擺脫倚賴,唯有擺脫倚賴才能汲取更多的無窮的知

識;其次,我們要有自覺的習慣,別人管製自己也不如自覺地

學習來得主動些,爭取學習的時間也就來得多些。用另外一種

語言解釋,唯有自覺才能脫離放縱自己的狀態,才能主動學習,

唯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自覺地更深層次地激發自己的潛能,不

斷提升自我價值。

然而, 麵臨各家的受教育程度不同、 各人的觀念不一的國情,

國家就有義務為人民培養出適合健康的教育的家庭導師,其原

因在於幾乎全部人民是納稅人,納稅人能自覺地履行納稅的義

務,難道從出自自家的“羊身上”的羊毛就不應該拔下一根來

發揮其價值嗎?

至於這根羊毛能發揮多大的價值, 可想而知是不可估量。 但,

我們能為這根毛的價值的發揮起方向性的決定作用:

一、作為一名導師,其作用不能太多,不然就沒有學生的

事可忙。因而,導師隻必需有本身的自覺的習慣和獨立的能力。

二、要想教導孩子也具備此“基礎”之法,導師必有一定

的交際能力,能與孩子建立起互動互信的關係。

三、在教導的過程中,導師應以自覺之法以身作則,做到

自我約束,再通過自身的想法試行教育孩子,哪怕出錯也要勇

於嚐試。

四、導師教會孩子必備的習慣後,須監督至少一年,並對

教育 “成果” 進行半年至一年的觀察, 其間要有愛心、 耐心和細心。

a

五、導師要擺正“守夜人” 的身份,不能僭越,以自覺約

束自己,適時督促所學會的孩子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

這兩種“技能”雖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還具有相當大地

困難。無論是誰都會有惰性,導師的培養不能倚靠自發形成,

還須國家的培養。這種“技能”的培養又不同於“知識灌輸”,

不需要過多的時間,卻需要一定的精力來堅持。

同時,國家理應據此配應相關法律規範、設立論文審評機

製及機構,以完善這一教育理念的設想。

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哪兒?應試教育應該被推翻的是什

麼?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都思考的問題。錢學森臨終前躺在雪

白的病床上微微地說“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人才”,這

句話多麼脆弱而又那麼擲地有聲啊!正是這句話使億萬中國人在應試的病床上幡然醒悟。他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知道

應試教育不能給他們什麼,所以他們從心底裏發出“還我自由、

還我童年”的呐喊。也正是這句話,使站在最前沿的科學家發

出“還我科技、還我創新”的深切呼喚。

a 出自高中曆史教科書。作者根據類似比較的方法,將美國曆史上的胡佛總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