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都按照客戶個體來定政策,那就沒有銷售政策的原則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做市場策劃的也能做銷售,但做銷售的未必能做好市場策劃,往往是因為不會寫文字方案。
我所知道的北市是市場部統領銷售部。大部分時間都在討論如何做廣告、如何進行媒體炒作、如何與其他品牌聯合推廣,銷售部的同事被遺忘在一個角落裏,隻是做些派發宣傳單、參展、聯絡等瑣碎工作。
北市分公司的生意大部分來自廣告對市場的自然拉力,而借助廣告由銷售主導的市場推力則非常弱,由於渠道跟進不力,廣告費被大量浪費。
規模很大,企劃部又過分強調專業化,支持市場一線的銷售與市場工作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市場部被拆分成整合傳播部、公關部、廣告部、設計部、市場研究部,銷售部被拆分成銷售中心和市場服務部。這樣的話,部門增多導致溝通流程過於複雜,就算是在報紙上發一篇新聞稿,手續都相當繁瑣,需要經過好幾個部門和層級領導審批,等到審批完了同意發稿,發稿的最佳時機早已過去。
更為有趣的是,所有與市場、銷售有關的部門都由老總直接管,哪怕廣告設計稿一個微小的改動都要經過老總的審批,如果企劃部忙於其他事情,所有的工作就會停下來,沒有一個部門的總監膽敢站出來牽頭組織人員,對廣告設計稿進行修改。
於是,等待和推卸責任就成了所有員工的工作作風,企劃部累得要命,下屬閑得要死,每個部門都隻管“門前雪”,不理其他部門的“瓦上霜”。除了企劃部和市場部,沒有人關心公司生意的好壞。
馬拉鬆曾對我說:應對市場危機,有兩種方式最有效,一是簡化,二是集中,整個企業的市場部和銷售部都是矛盾重重,希望能避開這些矛盾,與銷售部一起配合市場一線做好工作,沉到市場中去。
我能體會他的感受,在眼下人們談“危”色變的時候回味這句話,別有一番意味。
對於坐在辦公室裏拍著大腿指揮市場的人來說,當他們對市場越來越不了解,市場部與銷售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市場部對銷售一線的需求反應越來越遲鈍的時候,如何讓市場部與銷售部形成合力,是所有企業都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林思思在之前是隻管銷售部的總監,曾經有個叫尤淩龍的就是她的貼身紅人,但是被我用三十四封信鏟除了,如今公司以生意為目的,不按牌理出牌,組織和人事變動永遠以市場需要為導向。而現在,市場部和銷售部都是由林思思來領導,林思思做出判斷要攻破哪一個市場,然後由市場部提供火藥,銷售團隊立即跟進。
在之前,馬拉鬆領導的市場部辦公室常常空無一人,所有人員都下沉到市場一線,一起跑渠道做好經銷商的工作,對市場的反應直接而迅速,這才是真正的掙錢軍團,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當然,要調好這一大堆的毛病太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