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支持城鎮化,要“輸血”更要“造血”(1 / 1)

金融支持城鎮化,要“輸血”更要“造血”

卷首語

隨著中央經濟發展思路的明確,城鎮化確定為今後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各地城鎮化規劃方案接連出爐,基建投資、城區規劃調整以及農村人口市民化成為地方政府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詞。作為融資主力軍,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新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仍將一如既往。不論是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的“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還是最近銀監會要求的金融機構要為城鎮化定製信貸產品,都顯示了金融業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方向和發展潮流。

林立的高樓,平整的瀝青路麵,大型的基礎設施……是大多數人對城鎮化認識。誠然,這些硬件條件是城鎮化不可或缺的,但城鎮化不是簡單的“造城”。“城鎮化要讓老百姓有自己的造血機能,跟上社會發展。否則隻蓋一堆房子,甚至有可能提高他們的生活成本,農民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一名從事村鎮旅遊開發的人士如此道。

現實中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在部分地方,在行政權力主導下,城鎮化往往演變為一種“造城”運動,以簡單加法快速推進,小村合並成大村,大村合並成城鎮——這種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出政績的路徑,卻是缺少支撐、無法持續的路徑。沒有內在的經濟增長活力、沒有成熟的產業、沒有充足的就業崗位,這種城鎮不過一座毫無生機的“鬼城”。

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金融支持城鎮化,要幫助人們既能“安居”,更能“樂業”。未來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城鎮化,除了要繼續關注房地產行業、基礎設施投資等領域,還應將視線投向其它實體行業。如支持各類創新型企業,支持地方上有一定規模的製造業、農業企業和現代物流、商貿等,為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一旦農民脫離土地,無論是養老、醫療、子女教育,還是自主創業,都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務。因此,銀行在商業經營過程中,對於客戶的選擇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能把客戶簡單等同於房地產客戶、政府融資平台客戶、土地開發客戶等。

具體言之,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麵,金融可以在支持舊城改造、新城建設項目上做文章;在支持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方麵,應當支持能夠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產業園區落地,推動農業現代化,注重對農村小微企業、個體農戶的扶持;在支持城鄉公共服務方麵,要著力滿足科教文衛事業、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的融資需求。在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機構既要實現經濟效益,更要承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