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樂者之心(1 / 2)

2009年6月26號,北京。

“下麵我們來看一條突發性消息:美國著名歌星,邁克爾·傑克遜因為心髒停搏,於當地時間25號在洛杉磯去世,洛杉磯消防部門表示,他們在當地時間,25號下午的十二點三十分左右,也就是北京時間26號淩晨三點三十分左右,接到了來自邁克爾傑克遜別墅的求救電話,當醫護人員趕到的時候,發現邁克爾傑克遜已經停止呼吸,心髒也停止了跳動……”電視機裏傳來新聞主持人的聲音。

坐在電視機前的中年男子緩緩閉上眼睛,身子卻在顫動。

他叫宮夜,今年已經48歲,他不是追星族,而是一名毫無名氣的音樂製作人,有聲電影、音樂、演員歌手,伴他走過了半個世紀,那些年少時的記憶,對於音樂的追求,一直是支撐他的信仰,而他,寫過很多歌,作過很多曲,卻從未出現在世人的眼前,按他的話來說,他是自己一個人的音樂家。

宮夜從小就對音樂癡迷,他出生在三年困難時期,成長在特殊時期的浪潮之中,高中畢業後正趕上美好的改革開放,1992年,31歲的他意氣風發,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來到北京,成為北漂大潮中的一員。

歲月的磨礪讓宮夜了解到了現實的殘酷,這個社會,從不缺夢想,而機會卻少之又少,沒人在意他的夢想,因為每個人都懷揣著夢想。

宮夜喜歡看電影,尤其是伴隨他成長、老去的香港電影,對於那些演員的表演,歌手的吟唱,他認為,那是人生,每一部電影、每一首歌曲、每一個演員歌手,他們書寫著各自的人生,卻也是別人的人生。

2009年,宮夜一如既往,還是在京郊北漂中的一粒沙塵,他已經48歲,即將步入老年,可是每日,他還是會去後海的那這個年輕人常去消遣的酒吧一條街,他去感受,隻有在那裏,他會見到深情演唱的老歌、激情演唱的流行歌曲、歡快的民謠、浪漫而又帶有一縷哀愁的校園歌謠。

宮夜癡迷於音樂,是個音樂人,可他卻不會唱歌,他有些五音不全,這點並不稀奇,很多音樂人譜了一首好曲,而自己的歌聲卻差強人意,當宮夜第一次將自己填詞作曲的歌曲交給一位酒吧歌手時,歌手聽到他的試唱後,將歌本扔在了地上,甚至勸他放棄音樂之路。

宮夜從不追星,他是抱著崇敬與欣賞的態度,當他第一次聽到由盧國沾作詞,黎小田作曲,葉振棠演唱的《萬裏長城永不倒》時,那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噴湧而出,聽黃霑與顧嘉輝創作的《上海灘》與《滄海一聲笑》時也會豪氣萬丈,聽到beyond的諸多歌曲,黃家駒那獨特的聲線嗓音,他會留下淚水,聽到張國榮的《我》也會唏噓感概,聽到宮崎駿的動畫音樂也會抱著一顆童心……

每當他閑暇下來上網之時,會找些老電影看,這是一種情懷,他沒有結婚,仿佛早已與音樂廝守,每當他看到網上眾多年輕人追捧自己的偶像之時,他也會會心一笑,明星也是普通人,不過每個能走上明星道路的人都不平凡,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給其他人帶去一份真誠的祝福,而那些一心隻做著明星夢,想要成名的人,放心吧,他不會成功的,如果家庭富裕,找了門路,最終被推上所謂“明星”的道路,他們的路會長久嗎,這不需要有人來做判斷,時間事實會給出答案,粉絲們也是很聰明的。

第二代“歌神”張學友曾經說過,他也是普通人,隻是一名平凡的歌手。

對於現在年輕人喜歡的偶像,宮夜也抱著欣賞的態度,其中也不乏一些真正的演員與歌手,而唯一讓宮夜有些哀愁的便是,很多年輕人完全不知道那些老一輩的“明星”。

有一次,宮夜在後海的酒吧中與一名花季少女聊天中發現,不說她會知道第一代“歌神”許冠傑,就連現在還活躍在娛樂圈的老一輩“四大天王”都不曾聽說,沒有聽過他們的歌曲。

宮夜沒有像其他人一般去對少女做些“90後”“00後”的標簽式定義,也沒有覺得他們有任何錯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與喜好,又憑什麼去要求他們必須知道那些“老人”呢,憑什麼會覺得他們不知道就很悲哀呢。

宮夜的哀愁隻是自己的哀愁,他仿佛與他的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無論是大聲疾呼還是跳腳怒吼,都那麼的無助,顯得暮氣沉沉。

他有時會跟那些年輕人們聊天,會給他們講這些故事,推薦一些老歌,回家以後也會搜索年輕人們喜歡的最新流行樂,包括歐美與韓語歌曲。

一個時代,一份記憶,難道不是嗎?

1973.07.20,李小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