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是一部什麼書(1 / 1)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

現存最早的醫經。

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

醫經描述了人體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等情狀,闡發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線,選用適當的針灸湯藥等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製各種適宜的藥劑等。簡言之,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它很重要。

《素問》、《靈樞》構築內經智慧。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各八十一篇,合計一百六十二篇。兩書內容各有側重,又緊密相關,渾然一體。《素問》之名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迄今1700多年。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大小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的本義。

《靈樞》最早稱《針經》,其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無疑等於自我介紹。漢魏以後,《靈樞》由於長期抄傳出現了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代王冰引用《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同出一祖本。但史料記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但現在卻無書可證。與南宋史崧發現的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的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做了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同時附加音釋,鏤版刊行。現在看到的就是此傳本。西方發達國家近些年興起的諸如醫學地理學、醫學心理學、氣象醫學、時間醫學等學科,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均有精彩的表述。

黃帝。

黃帝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姓姬(或雲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黃帝生而靈異。《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黃帝與炎帝都被看做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岐伯。

在《黃帝內經》中,總有一個人在回答黃帝提出的問題,他就是岐伯。那麼,岐伯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岐伯,相傳也為黃帝之臣,又是黃帝的太醫,奉黃帝之命嚐味各種草木,典主醫病。一般認為,岐伯家居岐山(今陝西省岐山)一帶。而新近有資料表明岐伯為甘肅省慶陽縣人。岐伯是中國遠古軒轅黃帝時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醫學家。他的著述頗多,但多失傳。僅留殘著,被後人整理編輯成《黃帝內經》,流傳至今。因而,他被後人稱為中華醫學的鼻祖。因《黃帝內經》主要采用黃帝與岐伯君臣問答的方式,所以常稱其為岐黃家言,進而把醫術稱為岐黃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