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的意思有兩種: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學生;“規”就是規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嗔癡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汙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係,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孩子在記憶力強的時候,不將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他的腦子裏,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夫子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如果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作者生卒
據《弟子規密碼》作者王俊閎考證: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絳州城關人即今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1647年,即清朝順治年間;卒於1729年,即清朝雍正年間。此前關於李毓秀生於清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及生於1662年、卒於1722年的說法均與史實不符。
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賈存仁,字木齋,山西浮山人,生卒不詳,工書法,精韻學,著有《等韻精要》《詩韻考源》《音彙》《弟子規正字略》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