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出幾多情
治教經驗
作者:苗昌雲
秋風,是古代詩人借以抒發情感、映襯心境的重要意象之一。秋風本無情,但有情之人寫之,則無情之物皆著“我”之色,載“我”之情。
一、“秋風”表鄉情
“秋風起兮葉木飛,吳江水兮鱸正肥。”(張翰《思吳江歌》)從時間上說,秋往往意味著歲暮的到來,秋風更易使人感歎時光的流逝。從空間上看,秋高氣清,萬木蕭蕭,視野一下子空闊起來,秋風自會讓人產生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歎。秋風一吹,使詩人感到在外羈留時間太久了;秋風一吹,又使詩人想起往昔的鄉居生活,家鄉風物,因此就有了後句“吳江水兮鱸正肥”。鱸魚是詩人家鄉的特產,味極鮮美,秋天又正是魚肥的季節。“鱸正肥”著一“正”,流露出一種“正”當其時、迫不及待的心情。這就把思鄉之情表現得異常強烈。“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於。”(李益《聽曉角》)望著那一群飛翔的鴻雁,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奇特的詩情,運用誇張的詩筆,想象這群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於曲,也深深為之動情,因而在關上低回流連,盤旋不度。詩人以雁代人,從雁取景,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淒涼。雁猶如此,何況人呢?詩人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道盡了征人的邊愁鄉思。
二、“秋風”抒愁情
“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無名氏《古歌》)悲涼的秋日,本已令人愁悶難耐,何況還有那吹不盡的秋風,老是在“蕭蕭”地響,豈不更教人愁殺?“秋風蕭蕭”,立時讓人生出一種不可遏抑的困擾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則以細節刻畫,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北國深秋,樹木凋零,驟然間烈烈秋風吹起,那滿地落葉隨風而起飄揚飛舞,天空中唯見黃葉在大風中翻滾、卷動,猶如洞庭的千頃湖水在奔騰著湧向長江,萬層波浪在咆哮著撲向空中!該句讓讀者感到莽莽秋風,無所不在,翩翩落葉,彌望皆是,因而不覺聳然動容。詩人一腔秋愁、故國之思,已隱隱可見。
三“秋風”顯豪情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麵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裏雖描寫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淒涼悲秋的意思。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但詩人卻能麵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蕭瑟秋風中大海洶湧澎湃,波浪滔天,這正反映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精神。“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麵對著明淨的秋空,遙望萬裏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詩人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詩句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裏秋空圖,也展示了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正因為詩人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汙濁的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向往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當詩人目視“長風萬裏送秋雁”之景,不覺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杜甫《江漢》)詩句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積極入世的精神。用“落日”比喻“暮年”,相當於“日薄西山”的意思。前句的本意是“暮年心猶壯”,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相同。後句是寫實。“蘇”有康複之意。詩人漂泊江漢,麵對颯颯秋風,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欲蘇”,表現出詩人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狀態。
四、“秋風”寫別情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句敘述離別時的景象。強勁的秋風從渭水吹來,長安落葉遍地,顯現出一派蕭瑟的景象。渭水就在長安郊外,是送客出發的地方。當日送朋友時,渭水還未起秋風,如今渭水吹著秋風,詩人自然想起了分別的朋友。這兩句詩是賈島的名句,為後代不少名家所引用。如周邦彥的“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白樸的“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都是化用此句而來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橫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