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美容(1 / 3)

痤瘡

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中醫古代稱麵瘡,酒刺,是一種發生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多發於頭麵部、頸部、前胸後背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痤瘡(青春痘)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易形成色素沉著、毛孔粗大甚至瘢痕樣損害。

【定位】印堂、太陽、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四白、承泣、瞳子髎、人中、下關、頰車、地倉、承漿、上星、迎香、巨髎。

【取穴】麵部,睛明、四白、承泣、瞳子髎、人中、下關、頰車、地倉、承漿、迎香、巨髎;額部,印堂、太陽、攢竹、魚腰、絲竹空、上星。印堂,在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太陽,在顳部,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四白,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地倉,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下關,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瞳子髎,位於麵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攢竹,在麵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魚腰,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絲竹空,在麵部,當眉梢凹陷處;睛明,在麵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承泣,在麵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人中,位於上嘴唇溝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頰車,在麵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承漿,在麵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上星,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巨髎,在麵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簡易取穴】頰車,咬肌最高處;印堂,兩眉頭的中間;太陽,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指頭的凹陷處;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在鼻唇溝中;攢竹,在眉頭上,眶上切跡處;魚腰,瞳孔直上,眉毛中間;絲竹空,在麵部,當眉梢凹陷處;睛明,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四白,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地倉,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下關,在耳屏前,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瞳子髎,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承泣,在麵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人中,位於上嘴唇溝中間;承漿,在麵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上星,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巨髎,在麵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鼻唇溝外側。

【敷貼手法】熨法

方1

【組成】白花蛇舌草、益母草、黃芩、黃連、赤芍、地榆、歸尾、連翹、白芷各適量。

【用法】

1.上藥各適量研成細末,製成倒膜粉。

2.清潔皮膚患者平臥,用清水或洗麵奶清潔表麵皮膚。

3.用磨砂膏徹底清除毛孔內汙垢及死皮。

4.塗按摩膏按摩麵部,並在痤瘡所在相應穴位上重點按摩,如額部的上星、印堂,鼻部迎香、巨醪,頰部頰車、下關等;④施麵膜擦去按摩膏,用脫脂棉將眉、眼、口做保護性遮蓋,取倒膜粉250克用30℃水適量調成糊狀,迅速敷蓋麵部。

5.倒膜粉自行變硬,發熱,冷卻,30分鍾取掉,塗收縮水。

6.每5天1次,3次為1個療程。

【來源】《中醫外治雜誌》,1994年第1期。

方2

【組成】硫磺5克,大黃5克,枯礬10克,黃連4克,黃柏5克,薄荷6克,菊花6克。

【用法】

1.上藥研成極細粉末。每次用霜劑基質59份,加入藥末29份,調成糊狀。

2.先記下治療者麵部丘疹、膿瘡、囊腫數目。

3.操作者清洗雙手,患者仰臥,用毛巾紮好頭發,治療巾鋪於頸部。

4.用溫開水清洗患者麵部,然後用洗麵奶潔麵,不用磨砂膏而直接在潔麵後將藥物均勻塗於麵部(眼、鼻、口不能入藥)進行按摩。

5.其手法及順序應沿皮脂腺排出管及顏麵肌束方向進行:(1)雙頰螺旋式按摩。(2)皺眉肌彈拔。(3)鼻旁按摩。(4)額部螺旋式按摩。(5)消魚尾紋螺旋式按摩。(6)眼輪匝肌圓形按摩。(7)口輪匝肌圓形按摩。(8)下頦彈拔。(9)雙頰顫抖及啄叩。(10)額部叩擊。

6.每組手法做20~30次,全過程15~20分鍾,按摩完畢再均勻塗上一層藥物。在整個按摩過程中,同時使用離子噴霧器進行蒸汽浴。

7.最後用幹燥脫脂棉遍蓋發際、眼、眉、口,取醫用石膏300克加40℃溫水200~250毫升,調成糊狀,迅速從額部開始均勻塗布於整個麵部(留出鼻孔呼吸)。

8.石膏經凝固成模,由熱至冷卻,全過程20~25分鍾,取下石膏模和遮蓋物,將多餘藥末擦掉。

9.每6天作1次,1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後觀察效果。若伴有粉刺者和膿皰者在治前先用粉刺針排出,但注意消毒。

【來源】《中醫外治雜誌》,1996年第6期。

方3

【組成】白芷、白及、白僵蠶、茯苓、薄荷、艾葉各等份。

【用法】

1.上藥研成細末,用蜂蜜調成糊狀。

2.操作如下:(1)潔麵。(2)紫外線負離子行熱噴霧5~8分鍾後接冷噴霧15分鍾。(3)塗按摩膏按摩麵部皮膚,並對麵部相應穴位(印堂、太陽、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四白、承泣、童子謬、人中、下關、頰車、地倉、承漿)做補瀉按摩。(4)擦去按摩膏,先用酒精擦患處,再用痤瘡針排出成熟的粉刺和黑頭,用熱毛巾濕敷麵部後再塗麵膜。(5)將上中藥麵膜均勻塗敷麵部2~3分鍾,眼睛周圍、眉毛及上下唇不宜塗。(6)20~30分鍾後揭去麵膜,塗上潤膚品。

3.每周3次,餘4日均為潔麵後自行倒膜,2周為1個療程。

【來源】《中醫外治雜誌》,1998年第3期。

方4

【組成】金銀花、紫花地丁、黃柏、苦參各50克。

【用法】

1.上藥加水3000毫升,浸泡15分鍾,煮沸20分鍾,將2次濾出的藥液混合,再濃縮至500毫升,裝瓶備用。

2.首先常規潔麵,繼用75%酒精棉簽進行麵部消毒,采用高壓消毒過的暗瘡針清除成熟的膿皰疹及鱗屑,然後在患處薄塗20%甲硝唑霜,取麵膜粉(市售)30克,放入麵膜調拌碗中,加入上述中藥液30毫升,混勻成稀糊狀,均勻敷於顏麵部(眼眶、鼻孔及口唇除外)。

3.待麵膜幹裂(約1小時),操作者用手指揭起麵膜,洗臉,拭幹麵部,外搽少許收縮水,每5天做1次,4次為1個療程。

【來源】《中醫外治雜誌》,2000年第1期。

方5

【組成】丹參、金銀花各100克,黃芩、連翹、生薏米、蒲公英、皂刺各60克,大黃、白芷、防風各40克。

【用法】

1.按上述方量或倍量稱取藥材,淘洗幹淨,幹燥,80℃滅菌2小時,粉碎,過100目篩,細粉裝入潔淨瓶內密閉備用。

2.首先采用適宜油性皮膚的洗麵奶潔膚,同時加用紫外線離子噴霧10分鍾。對不是嚴重痤瘡的患者,可用消痤粉與按摩膏混合進行經絡按摩,同時應用離子噴霧15分鍾。

3.將適量的消痤粉用蒸餾水調成糊狀,均勻塗布於患處,再行石膏倒膜25分鍾,去膜,淨麵即可。以上治療每周1次。

【來源】《中醫外治雜誌》,2000年第5期。

方6

【組成】大黃、黃芩、黃連、白及、硫磺各等份。

【用法】

1.上藥共研細末,過80目篩,袋裝備用。

2.治療時宜先清潔麵部皮膚,根據病變部位範圍大小取適量備用麵膜粉用開水調和成糊狀。

3.待稍涼後均勻地塗敷於患部1~2毫米厚,其上再覆以等範圍大小塑料薄膜以保濕,約30分鍾後去除麵膜,洗淨麵部即可,此為1次治療。

4.每日治療1次,1周為1個療程。

【來源】《中醫外治雜誌》,2001年第2期。

病例

牛某,女,21歲,2009年3月16日初診,主訴:麵部痤瘡半年餘,且顏色鮮紅。擦多種化妝品均無明顯療效,為求中醫治療而來診。現麵部及頸部見白頭粉刺、炎性丘疹、陳舊性印痕。查: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藥物:中藥倒模(硫磺5克,大黃5克,枯礬10克,黃連4克,黃柏5克,薄荷6克,菊花6克。)用法:上藥研成極細粉末。每次用霜劑基質5克,加入藥末2克,調成糊狀。先記下治療者麵部丘疹、膿瘡、囊腫數目。操作者清洗雙手,患者仰臥,用毛巾紮好頭發,治療巾鋪於頸部。用溫開水清洗患者麵部,然後用洗麵奶潔麵,不用磨砂膏而直接在潔麵後將藥物均勻塗於麵部(眼、鼻、口不能入藥)進行按摩。其手法及順序應沿皮脂腺排出管及顏麵肌束方向進行:(1)雙頰螺旋式按摩。(2)皺眉肌彈拔。(3)鼻旁按摩。(4)額部螺旋式按摩。(5)消魚尾紋螺旋式按摩;⑥眼輪匝肌圓形按摩。(6)口輪匝肌圓形按摩。(7)下頦彈拔。(8)雙頰顫抖及啄叩。(9)額部叩擊。每組手法做20~30次,全過程約15~20分鍾,按摩完畢再均勻塗上一層藥物。在整個按摩過程中,同時使用離子噴霧器進行蒸汽浴。最後用幹燥脫脂棉遍蓋發際、眼、眉、口,取醫用石膏300克加40℃溫水200~250毫升,調成糊狀,迅速從額部開始均勻塗布於整個麵部(留出鼻孔呼吸)。石膏經凝固成模,由熱至冷卻,全過程20~25分鍾,取下石膏模和遮蓋物,將多餘藥末擦掉。每6天做1次,1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後觀察效果。粉刺和膿皰在治前先用粉刺針排出,注意消毒。治療1次後患者即感麵部粉刺、丘疹萎縮變小,顏色逐漸變淡,印痕顏色變淺。30天後麵部粉刺、痤瘡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