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上是在於對下麵剝削太重,刑罰苛嚴,所以亡國,但秦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初步回答是:為了滿足秦始皇的私欲。但這肯定是膚淺的。
其實,秦的任務在於控製平民特別是平民中的精英。
從前秦統一六國時,秦的政策在於解放和任用布衣,乃至任用很多來自六國的布衣平民。而六國的王族貴族政治傳統,壓製了布衣平民力量。秦擊破六國,六國王族勢力被隨之摧毀,六國地區的平民勢力擺脫了束縛,這就極大地提升了六國地區的人才、精英的力量,也觸發了他們謀求更高政治地位的雄心,如同改革開放激發了大量草根英雄的出現。
秦為了平衡東西方力量對比,控製東方平民的上漲勢頭,不得不采取了一些不公正的“摧殘”措施,比如“鋤豪傑”,遷徙東方豪強(實際就是崛起的布衣英雄們)到西方,離開其原有影響力的地盤,以及發動對外戰爭,打匈奴,讓東方(所謂東方,指陝西函穀關以東)強勢平民們去當炮灰,並從財力上消耗他們,此外就是加重刑罰,叫這些人手腳一亂動,就掉腦袋和蹲監獄,同時再讓他們少看點書。這種措施是一時有效的,但遺憾的是,當時的平民還不像後代那麼委瑣,秦也因此與他們結怨,即後來反秦煽動者陳餘說的,要“報父兄之怨”,他們終於不久就風雲而起了。
在秦漢時代,官員與豪強,又往往是互通互換的角色,秦對豪強平民苛刻治理的同時,自然對官吏也是嚴苛的,所以情況是,反秦力量的核心,就是官吏與豪強,比如劉邦,就是官吏,並且是因為秦政府管製官吏嚴苛,受到處罰,從而也加入這一群體的。而項羽則來自豪強階層。秦就是被他們聯手殺死的。
後來的漢朝對民間的平民和豪強(或者說豪傑)力量采取了姑息的辦法,與秦相反,但是結局是這些豪強終於控製了地方官府,最後形成東漢末的割據和混戰。
平民的力量崛起,開始於戰國,當時的法家改革,就是廢棄世襲貴重家族的壟斷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地位,從而解放平民,帶來了人才和生產力的勃發,但也因此不知道該怎樣求得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了。於是選的辦法就是用法令來控製民眾。效果如何呢?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是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於是需要搞燒書這樣的法令。
其實,分封製度的世襲社會,即春秋時代那樣子的,由各層貴族統治社會,其實社會更穩定,小民絕無冒頭的可能,永遠憋屈在下麵,根本做夢也不會想出“彼可取而代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丈夫當如是”的離奇的、超越自身階層的想法,貴族政權反倒可以長久。但是秦始皇拒絕了。因為秦始皇一貫是反對複古的。
這也就使我們感覺,秦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又在於斷然全盤結束了分封製。分封製等於是家長製,下麵層級最低的孫子永遠不敢幻想抬頭,但是秦則朝著自由官僚集團體係全速奔去,這種全麵改革開放,使得他麵對的平民崛起和如何控製的難題,範圍就更廣,勢頭更大了。如果秦是一步步解禁,逐步取消分封,階段性地釋放平民力量,則也許它還是可以控製這些逐次釋放出的平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