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秋風嗚咽著,滿地的殘骸斷肢使李牧的心中一片憮然。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為什麼”的問題還是交給哲學家去處理吧。

此後十多年,匈奴聞李牧而膽寒,不敢近趙境一步。

公元前233年,秦國名將“桓齒”西出太行山,威脅邯鄲以北,欲與前年他占領的邯鄲南部漳河流域,一起對邯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邯鄲形勢危急。李牧奉趙王遷命令,率領其主力南下解救。

李牧的這近二十萬北軍,在匈奴戰爭中獲得胡騎的大量補充,因而機動性增強。並且,北人雄烈,李牧的這支北軍戰力悍猛,其間不乏常山趙子龍這樣的北方猛人吧。他們所乘的代馬也很好,聞名天下。

再勇猛的軍隊,也需要高超的指揮官。李牧到達邯鄲以北的今石家莊地區,依托肥下等重要據點築壘,與洶湧而來的秦軍對峙。李牧又拿出後勤主任的招數,指揮大家加緊修築工事,誤導桓齒。桓齒覺得李牧膽怯,於是大模大樣繼續圍攻宜安城。

看見秦軍猛攻宜安,李牧說:“宜安城內知道我們援軍已到,其心必固。且待秦軍攻城疲敝氣沮後,我們再行攻擊。”

宜安趙將聞訊,一邊大罵李牧坐視不救,一邊哭著指揮趙軍登城戍守。秦軍拿著大盾牌抵擋著城上的拋射武器,步兵隱藏在大盾牌後麵推進,一直逼近城牆根基,開始挖掘。有的秦卒則自備掩體(大擋箭牌),往前跑一段,支在地上,藏在後麵射擊,以掩護挖掘作業人員。另外,秦軍已經開始使用大型車載連弩,這是戰國時期的古代機關槍,能連續發射:用幾人、十幾人推動絞盤,張弦開臂,射程到三四百米,甚至可以把矛發射出去。車載連弩射出的粗箭可以直接抵達城頭,壓製城頂守軍(不讓守軍探出頭來射擊),借此掩護登城的敢死隊(“陷隊”)攀爬。甚至粗箭可以成排地釘在夯土城牆上,方便這些攀岩高手抓蹬。

一個月之後,李牧全軍動員,從肥下壁壘,傾巢而出攻擊秦軍,猛擊桓齒的屁股。桓齒圍攻宜安尚未成功,顛倒狼狽,急忙掉頭迎戰。雙方在於宜安、肥下之間的原野激戰。趙國北軍奮勇當先,騎兵不斷穿插轟擊秦人行列,從側翼和後路打散秦軍陣形。我們知道,北地天寒地凍,養成了李牧北軍粗獷的體格,放牧草原,策馬狂奔,練就了代郡趙卒精湛的騎技。經過反複激戰,秦軍大敗,近十萬秦軍多數被殲俘於肥下地區,史稱“大破之”。這是戰國末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殲滅戰,實乃秦軍百年戰史上遇到的唯一一次大傷亡。

喜訊傳到邯鄲,趙人喜不自勝,奔走相告,趙王遷嘉獎李牧,封之為武安君。至此,戰國曆史上受封“武安君”者計有三人:蘇秦、白起、李牧。李牧挽狂瀾於既倒,豈不壯哉。

桓齒帶著少數殘卒落荒逃跑,隨後消失於史書,不知下落。按秦國法律:大將帶兵出戰,未能完成朝廷規定的斬首定額(八千個),就要被朝廷議罪。後來燕國史書上有一個來自秦國的逃將“樊於期”,大約就是桓齒,讀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