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雖然結束了,但是長平的故事卻沒有結束。清點完畢戰俘的數目,王齙等人請問白起如何處理這些嗷嗷待哺的戰俘,我們秦國去年饑饉,如今也沒有什麼糧食了。當時沒有鐵絲網,控製戰俘是個麻煩事,而且戰俘數量太大了。白起默然良久:“趙卒性喜反覆,恐怕將來他們吃飽了肚子,又要作亂,那就難以收拾了。不如趁現在都餓著,無力反抗,全部殺光為妙。我看附近有幾處深溝大壑(這是黃土高原的地貌,都外窄內寬,形如布袋),真是天賜的好地方。”

於是趙卒被誑進山穀,據說是邀請去那裏吃飯,夥食是三鮮牛羊肉煎餅。大家無不手舞足蹈,進了溝內,卻見頂上萬弩齊發,滾木擂石雨點般而下。可憐趙卒因為餓了許久,渾身無力,連山坡都爬不上去,隻有眼睜睜任人轟殺。眨眼間,溝內屍積似丘,哀聲如雷。然後,白起命秦軍下去,檢查,遇上還能喘氣的,再補給他兩下子,不得漏掉一個。

當時,長平的屍體無人掩埋,一直到唐朝,皇帝李隆基經過這裏時還是看見白骨森森,頭顱成山,並且為此大歎。人們今天,仍然可以挖出屍骨坑,並且從長平的一些地名:殺穀、省冤穀、血昏河、白起台、骷髏山,隱約聽見兩千兩百多年前的淒慘哭聲。

趙軍中尚有兩百四十名未成年士兵,白起非常喜歡小孩,所以特意把他們放生,其中就有馮亭的幾個兒子。在這些孩子的麵前,丹河真正地成了殷紅色,天空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氣味。白起放掉這些小孩,也是為了回去叫趙國人聽到生動的傳聞,從而瓦解趙人的心理。然後乘趙人恐懼膽寒,一鼓滅掉趙國。在沒有照相術的當時,就靠戰場歸兵的描述了。

瀟水曰:長平之戰,趙卒死亡四十五萬,人們往往難以置信,提出質疑的理由往往有三個:第一個,趙國不會有四十五萬人馬。第二個,四十五萬人馬的給養運輸,當時做不到。第三個,四十五萬人殺起來,很難殺。

我來逐條駁斥一下。

當初說客曾經對齊湣王講,臨淄有七萬戶,每戶可出三男子,“不待發於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而臨淄、邯鄲曆來並稱。等量齊觀,邯鄲至少也能出七萬人,這是保守數字。另外,趙國還有上黨郡、太原郡、雁門郡、雲中郡、代郡、安平郡五個郡,其中上黨郡有二十四縣(注意,上黨地區是被趙韓兩國分割的,韓的上黨郡有十七個縣),太原郡有三十七縣,代郡有三十六個縣,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按這種規模保守測算,以每郡二十個縣計,則趙國六郡合計一百二十個縣。每縣出兵三千人,則一百二十個縣合計三十六萬人。加上邯鄲等大都會的至少七萬人,所以,趙國湊出四十五萬人馬,不成問題。

四十五萬人的糧草運輸,到底需要多大民力呢?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解放軍投入了六十萬兵力,為他們提供後勤支持的有整整五百四十三萬農民。平均九個農民供應一個戰士!但淮海戰役戰場範圍廣,機動半徑大,要運的東西也賊沉。而長平之戰屬於陣地戰,機動範圍小,從邯鄲到長平直線距離一百五十公裏,也不算遠。古代的武器沒有飛機大炮,比較好運,所以運輸負擔要明顯輕於淮海戰役。秦昭王後來曾以六十萬之眾遠伐楚國,秦昭王能支持這樣的遠途運輸,邯鄲到長平的短途,趙國人也能支撐。

盡管如此,趙國後來曾“急請粟於齊、魏、楚”,說明趙國本土已經沒有糧食吃了。如果不是前線布置了四十萬之眾,當不至於把本土的糧食都吃光。

最後說說趙卒四十五萬的死法。趙卒全軍四十五萬,廉頗先喪兵五萬,接著在趙括指揮下,特別是最後幾經強行突圍,曆經慘烈血戰,戰死沙場許多,並且整個長平戰役“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白起語)。秦卒死亡過半,趙軍至少也陣亡過半。最後投降被坑殺的,當不足四十萬之眾了,而隻為二十萬。而且被坑殺者應該也不全是戰士,還有數目不小的非戰鬥服役人員,比如喂馬的、做飯的、修車輛器械的。

坑殺這二十萬人,秦軍不至於愚蠢到不是一個一個地挖坑,一個一個地活埋--那得消耗多少人工小時數啊,一戟上去戳死多經濟啊。從長平野外考古來看,白骨坑多是自然溝壑,裏邊集體堆埋,當屬被集體撲殺而死。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

所謂“坑殺”,後來三國鍾會也想坑殺入成都的魏國軍眾,據說法是挖了大坑,準備了很多大棒子。那大約就是用武器把將卒們往坑邊擠,迫使對方都掉到坑裏,然後居高臨下射殺或著斬殺。要想成功殺死二十萬人,不借助大坑這種地利是做不到的,即便對方被解除了武裝。而秦軍挖大坑勢必會被趙軍查知,從而引發嘩變,但黃土高地自有許多現成的大溝壑可用。

總之,秦人以斬首為功,所以對人頭登記和核對非常嚴格,嚴防冒功,所以,前後覆殺趙卒“四十五萬”的數字,當不為妄。

與長平之戰同時,地中海畔的羅馬人也為了爭奪西西裏島,與北非的迦太基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開始,比長平之戰晚四年)。此時的羅馬,經過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的擴張,已經變成了意大利半島的主人。歐洲地區繼希臘文明之後的羅馬時代開始了。

但是,和秦人一次坑殺四十萬相比,羅馬軍隊對外擴張中的軍員規模,不過往往幾萬人而已。在與迦太基人的戰鬥中,一次死傷兩三萬人,就是舉國振動的大災難了。

戰國時代動輒幾十萬人爭城以戰,殺人盈野的場麵,其軍事規模和戰爭技術,在古今中外曆史上,都是罕有其匹的。須知,拿破侖遠征俄國,才是五十萬人馬,曹操赤壁大戰,隻有二十萬,而當代伊拉克攻占科威特,隻是十萬之眾。不過,諾曼底登陸,各國盟軍卻有一百五十萬之眾,這確實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世界大戰了。

長平之戰結束後不久,有一個大學問家跑到秦國來考察。他的名字叫荀況,被人尊稱為荀子。荀子在鹹陽轉了一圈兒,頗有耳目一新之感,對秦在長平之戰的勝利原因,有了深刻認識。在采訪筆記中,他做了這樣的描述:“注釋1”

秦國國內風俗淳厚,人們穿戴很平樸,沒有放縱妖冶的娛樂項目和音樂,對官吏很恭順,保留了古人遺風。這都是法令嚴格的效果。政府各級普通官吏辦事都很認真,“恭儉、敦敬、忠信”--意思是沒有把自己當成大官老爺的樣子,而是恭敬、儉敬,非常的敬業。而且荀子說他們“不楛”--楛就是樹杈長歪,大約意思是歪門邪道、公款吃喝、受賄賣公、巧立名目什麼的。官吏們沒有這種現象。

至於職位高於官吏的官僚士大夫,則都是“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就是說,士大夫們早晨出了家,就進了公門辦公;中午吃盒飯;晚上下班就出離公門,直接回家睡覺--跟外企下班以後一樣,沒有互相吃請,走串豪門,鑽營結黨,以營私利的。也沒有開著公家小車,大晚上進出高級夜總會。“早上圍著車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的情況也看不到。“無有私事也”,是下屬給上司層層送禮的事沒有,私下勾結成黨的沒有。倘若一層層往上送禮,將來互相護著,就不會出事了,這就叫作比周結黨,以謀私利。這就是法家“法令嚴苛”的成效啊,使這些職業官僚受到細致製約與考核,不得不盡職盡責、心無旁騖。法令也不光約束老百姓,更主要是約束官吏。而且這些職業官僚“不比周,不朋黨”,意思是不會搞幫派。法家製定了繁細的條令使他們不敢結成幫派,也就無法湊成小團體,你保著我,我罩著你,一起蒙蔽君上,架空王權,由著自己一群人在下邊任意胡為、弄私作奸。事實上,他們每個人單獨對公負責,顯得“明通而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