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與趙孝成王討論國家大事的重臣: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趙禹,三個人都姓趙,是趙王族的自家人。這正是趙國政治糜爛的地方,重用肉食者鄙的宗室貴族而不信布衣賢能。這哥仨討論了半天,也沒拿出什麼高明的方案,隻把趙國引入了危險的境地。他們當官憑的是出身而不是能力。後來,廉頗也被趙姓的趙括替掉,大約也出於此,趙姓的人比異姓的人值得信任啊。相比之下,秦國則任用異姓賢能,從範雎到未來的呂不韋、李斯一脈下來,都是從布衣打拚出來的卿相,要進步得多。
平原君趙勝到了上黨以後,並沒有讓馮亭脫離崗位,而是封他為三倍的萬戶侯--把三個萬戶的城邑封給馮亭,繼續鎮守上黨,號為華陽君,也是封君了。不久,五十歲左右的趙將廉頗率趙國大軍趕至上黨南部的長平駐防,以堵塞秦軍從其局部占領的中原地區(如河南沁陽)北上穿越太行山而來威脅山西南部的上黨。趙國由此正式卷入了一場噩夢似的戰爭。
瀟水曰:趙國是否應該接收上黨郡,似乎不好下結論。從地緣形勢上看,趙國進占上黨,帶有積極防禦的色彩。
泰國近年來遠交近攻,連續取得韓國在太行山以南的中原地區,若秦人再占據太行山以西的上黨,則可形成由西、南兩麵夾擊邯鄲的態勢。上黨地勢高拔,處於山西的黃土高原,秦國占領這裏,可以向東俯衝下太行山,入河北邯鄲。所以秦人絞盡腦汁先切斷上黨與南邊韓國本土的聯係,再謀取上黨,除了貪圖上黨的土地肥沃,更也為了能在這裏建立一個用以進攻趙國的前進基地。趙人與其聽任秦人占領上黨然後居高臨下直攻邯鄲,不如先據上黨以自禦。
但是,趙軍進占上黨,一旦與秦人作戰,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1.趙軍需要分散駐守被占領區,於是兵力被分散,戰力削弱。
2.隨著軍隊的推進趙軍會越來越遠離自己的物資供應地,使趙軍不能補充已消耗的作戰力。後來趙軍的困頓正是因為如此。
3.每一支軍隊都有戰略側翼,也就是其交通線兩側。軍隊越離開本土,深入敵國,其交通線的側翼就越長。對一個很長的,隻有很少兵力保護或完全沒有保護的交通線來說,敵人一次很小的進攻都會獲得一定的戰果。趙軍遠離河北本土,去韓屬地區的上黨作戰,其交通線漫長,被敵人進攻的機會增加。一旦它喪失了交通線,後果是很嚴重的。趙國後來的失敗也正是始於這一點。
當然,被占領地區(上黨)的財富也可以用來抵消趙軍交通線斷絕導致的給養困難。但也不能完全抵消,因為一些東西是必須要從本國提供的,特別是人員。在一般情況下,由新被占領區提供的東西,不如由本國提供東西那樣迅速可靠,各種誤解和錯誤也影響保障的及時性和質量。事實上,上黨地區在戰爭爆發初期,很快就被窩囊的廉頗給弄丟失了。趙軍連這個可憐的供給地都失去了。後來接班的倒黴蛋趙括,被餓了四十六天,原因就在這裏。
秦軍赴上黨作戰,雖然也是遠離本土,但是如平陽君趙豹所說,秦軍用渭水、黃河、洛水和漕運運糧,順流而下,比起趙人穿越太行山向西運糧,要容易些。從戰力上來講,趙卒彪悍,但《戰國策》說“趙國,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上(君主)非能盡其民力”,就說雖然士卒勇猛,但管理不善,賞罰不信,於是兵卒之力未能盡數發揮。而秦軍則如趙豹說“令行政嚴”。
趙豹正是基於運糧和治軍的問題,因為難以與秦爭鋒。
不過,趙軍也不是完全沒有爭得上黨的機會。應該可以考慮這樣的策略:拒絕上黨對趙的投降,聲援上黨,促使上黨隻得與秦交戰,待戰鬥一半年,秦軍在上黨城邑下頓挫疲憊時,趙國生力軍再開赴上黨作戰--曆來援救別人都是這樣晚出兵的(大夫給人治病也是這樣)。這樣,趙可免去接收上黨的貪婪、不道義的指責,軍事上也獲得一定的有利形勢。即便現在坐收上黨,也應該把趙國的一半個郡轉劃給韓國,作為交換,從而獲得韓國乃至更多諸侯,未來在決戰時,對趙進行軍事以及物資上的幫助。然而趙國君臣過於貪婪,一味獨霸現得好處,後來列國果然沒有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