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是這樣一個情況,荊軻在等自己的“客”。可是太子不明就裏,跑來催他。荊軻被太子一催,就一時惱怒起來,情緒失控,說話很不客氣,劈頭蓋臉地叱責太子,然後就憤然宣布要立刻走。

太子來催,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太子不明就裏。你可以好好說啊,說服太子讓你繼續等啊,何必大鬧呢?但是荊軻卻一下子爆炸了,憤然倉促而出行。

這裏邊體現了荊軻與太子丹關係之間潛存已久的一股暗流和裂痕。

我們說,荊軻可能被長期以來的刺殺一事所籠罩和壓製,有點不能承受壓力,情緒不穩定了,所以與太子吵架。但是這種估計不是最深刻的,也不足以促使荊軻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負氣而行。

事實上,荊軻對於刺秦一事,從心底一直存在一種排斥,或者說“不接受”。這倒不是因為他喜歡秦國,而是他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士人,對於田光、太子丹的一番表演,終於促使他折節屈從,受人驅使,帶有一種本能的反抗。荊軻原本是個高傲的人,在農貿市場裏大哭就看得出來他心氣很高。對於太子丹收買他促使他刺秦一事,他始終內心忿忿然。但是,當初田光以死相托付,他不答應又不是大俠風範。但是答應下來了,又實在違心,降低了自己的格調,而淪為供人驅使的刺客之流。

也許荊軻到了此時,最後悔的就是當初接受了田光以死相托的脅迫,承諾了替人行刺,而且是替太子丹這個不甚高尚的人去行刺,受其驅使。

於是就有了這次為了等“刺殺助理”,荊軻與太子丹吵起來了的事。這是積累已久的兩人之間矛盾與張力的總爆發。

荊軻對於受命行刺的事,雖然已經無從反悔了,但不妨借這次機會叱責對方一頓來撒氣。叱責完了,他也不再繼續等自己的“客”了,也不給太子丹以反悔(讓荊軻繼續等“客”,以提高刺殺成功機會)的機會,而是立刻動身,在人手配置不適宜的情況下好歹去行刺,成敗不問。這是一種消極的態度,造成了荊軻冒死履行自己承諾的事實,而燕太子丹的大事也未必足以成的結局(但我有死而已,也是對得起你的了),體現出對太子丹控製的一種消極反抗,維護了自己士人的人格獨立。

荊軻臨行在易水河畔,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絕唱,裏邊也包含著對太子丹的消極反抗和不滿情緒。這句話裏沒有對勝利的承諾,而隻是說“我這個壯士,卻隻能一去不還了,這是多麼淒涼啊,白向秋風寒水裏送命罷了”。帶有無限自憐、自怨和怨望的意思。

荊軻、太子丹這兩人的結合,是一場曆史的錯誤,是一次錯誤的結合。太子丹選的,應該是秦舞陽這種隻為賞金而賣命活動的、不思考什麼形而上的問題的老百姓出身的人。而荊軻是一個士人,所謂士人,就是祖上帶有一定的高貴血統,身上含有一點小資情調,生活破落在民間底層但心誌高昂仍然在潔白雲霄的人。這樣的人,最終是不適合去附於刺客者流,供一小撮王族勢力所驅使賣命的。

終於,太子丹與荊軻之間的矛盾積累,爆發了,體現為臨事互相構釁,彼此負氣而動:前者催促後者,後者叱罵前者,並且賭氣不作深入交流,放棄等人(“客”)想法,不作積極準備,消極立即出行(不以成事為目的,而以履約不愧我心為宗旨),這就注定了刺殺的最終失敗。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句話,籠罩其間全是不祥的陰影和對命運的感歎。兩人間的張力已經躍然紙上,裂痕非常表麵化,這樣的刺殺活動,臨事數擊不中,有辱使命,亦不奇也。